智能应用 影音
DTResearch
member

印度之旅(12-6):Inside-out vs. Outside-in

台湾的半导体与ICT供应链,经历过将近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如今已经成长茁壮。只做代工的台湾,重要性被低估了,如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这是「Inside-out」。

新加坡的半导体工业也有9座半导体工厂,产业实力也不容小觑,只是新加坡的半导体工业,仰赖的是跨国企业的投资,缺乏由内而外、逐步成局的过程中,按部就班学习的经验。

新加坡谈起半导体工业,多数的议题只是在水电人才,很难建构自己的产业论述,也没有完整的产业统计与信息发布系统,因此最需要的是「Outside-in」的功夫。

门里、门外的差异,在台湾与新加坡产业的内涵上,就有很大的不同。

我在前往印度浦那的路上,路过新加坡拜访新加坡半导体产业协会(SSIA),这个协会有200家会员,理监事成员来自各大外资企业的经理人,协会负责人是来自GlobalFoundries的Ann Wee Seng。

同样来自半导体业,我们讲的都是「行话」,对话的内容非常容易对焦,他们也都明白「去全球化」对产业可能带来的影响。

在全球化时代,新加坡利用官僚系统的效率、灵活的奖励措施,创造出与邻近国家非常不同的形象,进而成为跨国企业经营东协南亚的枢纽。

大联大的南亚东协总部就在新加坡,他们将核心客户区分为TBM、CBM与MBM,MBM指的是「Multinational Based Manufacturers」的缩写。

相较于台湾与国内谨守「Taiwanese」与「Chinese Based」的概念,小小的新加坡,以国际市场当成思考产业的格局,推演出来的政策也是以此为基础。

在「去全球化」的新时代,新加坡面对的挑战很多,他们不过度期待国内的投资,国内的企业习惯于跟政府「要政策」,出国比赛,大家面对一样的情境时,国内公司出国的意愿就不像在家里那样强大了!

洗钱、大基金的背景,都有正、负面不同的意涵,国内采取外汇管制措施,资金无法自由流动,进了国内的钱,从国内生产基地赚到的钱不一定出得来。加上「国内梦」的想像,外资是「Outside-in」,国内本土业者想的是「Inside-out」,把钱「润」出来,反倒是产业界热门的话题。

对新加坡而言,真正该做的是扶持邻近的东协国家,发展由内而外,能结合人口优势的在地应用。PC与手机产业都是Top-down决定大订单的流向,但电动车、车联网都有「Bottom-up」的机会。

区域型的生产体系很重要,在地的论述与产业基础更是关键,但东协国家如果还在期待外资,那麽这些外资大厂会将核心的价值留在自己本国,无论是Taiwanese或是Chinese Based的经营逻辑,对东协南亚国家的帮助其实非常有限。

看起来这一波「去全球化」的过程,似乎给东协南亚国家带来很大的商机,但回顾过去半世纪的发展过程,真正把「高附加价值」电子产业发展出来的国家,其实仅有中美日韩台等少数几个。

拥有9座半导体厂的新加坡其实还在门外,在水电都会面对很大压力的国家,产业的发展战略也不会一成不变。

为拥有近40年资历的产业分析师,一手创办科技专业媒体《电子时报》(DIGITIMES),着有《矽岛的危与机》、《东方之盾》、《断链之后》、《科技岛链》、《巧借东风》、《西进与长征》、《出击》、《电脑王国ROC》、《打造数码台湾》、等多本着作。曾旅居韩国与美国,受邀至多家国际企业总部及大专院校讲授产业趋势,遍访国内、欧美、亚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