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人又能成为媒体宠儿的人,非《财讯》社长谢金河莫属。谢金河引经据典,从国家财政谈到个别企业的财务数据,如数家珍,进出自如,令人佩服。大家别小看这些事,每天「玩弄」数据,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他能历久不衰,绝非偶然。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他做了多少功课才有今天的地位。
我的新书《矽岛的危与机》在9月上市之后,搭上半导体芯片法的热潮与两岸紧张的氛围,媒体邀约不断。这两个月连续接受佳音电台俞国定、中广夏韵芬、天下陈一姗、三立黄宝慧、98.1沈云骢、纽约时报、Interbrand、美国之音、廖筱君台湾Plus、荷兰NRC记者Marc、华视三国演议汪浩、老谢看世界、IC之音简祯富、IC之音李立达、大爱电视台蔡青儿、POP大国民蔡诗萍等媒体前辈的邀请,这些国内外媒体多半给我一小时的完整时间,让我有机会完整表达对半导体产业的看法。
谢谢大家,我这个媒体人从1998年创办电子时报之后,再也没有得到过这麽多关爱的眼神。我也很好奇,1990年代中期我担任MIC情报中心主任时,高频率在财经媒体上看到我的名字,但创业之后,大家把我当媒体人,曝光率骤减,媒体是否报导媒体,各家企业有不同的考虑,我可以选择不讲,但不该置喙。所以除了接受企业演讲邀约外,透过媒体专访扩大影响力的想法就淡薄了。
但最近几年,媒体的态度似乎改变了,一方面抢走广告商机的不是DIGITIMES,而是Google与Facebook等网络社群媒体。二方面媒体的差异性提高了,各自经营不同的市场区隔,就不会在同一个市场上厮杀,不同定位的媒体,当然可以相互交流,我想谢金河对于很多媒体的阅读流量是有正面贡献的。
如果大家去查我在不同的媒体平台上,多数也能有一定的流量,现在有更多人知道台湾有一家专门以电子业为目标的产业日报,而且已经经营25年了。谢谢大家的爱护,我们过得很好,也与他人无争,我们的营收不是来自取代他人,而是开创出新的市场商机,这会是媒体经营的新契机吗?新一代媒体的成长关键要素也在改变,我们看到商机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