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应用 影音
EVmember
Event

金钟电台IC之音(1/3):规律的生活,禁锢了想像力

半年前我接手「IC之音—竹科广播」,从广播电台主持人变成广播电台的董事长,很多人担心这个传统行业还有存活的价值吗?我一点都不担心,因为经营媒体最大的困难是「不知道目标市场在哪儿?」

竹科广播得天独厚,不需要研究就知道科学园区有15万人,中功率电台涵盖的桃竹苗地区有382万人,而电子业的从业人员不少于50万人。如果再宽广一点涵盖清华、交大、中央、元智、明新等大学校园及运筹服务公司,那80万名对科技发展有兴趣的潜在听众,就已经足够在网络世界之外,建构一个大型的媒体社群,且能与其他电台明显区隔的市场了。

台积电第一年新员工的流动率高达17.6%,我认为这是整个半导体业的问题,如何让从业人员、年轻人喜欢这个行业,可以成为IC之音的经营宗旨吗?如果产业环境不变,到2030年为止,台湾还需要3.4万名IC设计工程师。先不要说怎麽培养这麽多工程师,更重要的是要让正在在线工作的从业人员都喜欢这个行业。

如果电子时报以「电子业的繁荣为目标」,那麽IC之音能以科技业为核心,带给这个大社群不同的多媒体体验吗?

我想像的IC之音,报导「科技大势」是重要的一部分,但我想多谈科技人的食衣住行育乐与价值观,科技大势交给研究团队与新闻记者,IC之音的责任是靠温暖的声音与有趣的议题,让科技业朋友能够在冰冷的科技之外,认知台湾是个有温度的家。

如果我能让总值超过1,600亿美元的半导体业,甚至是上看1万亿美元的ICT产业的员工生活满意度提高,大家认为这样的IC之音是不是更有价值?

不久前,台长苏育正告诉我,IC之音有6项入围金钟奖,应该至少有1、2项得奖,问我要不要代表公司去领奖。我说:「我只是代表股东,让荣耀归于同仁吧!」没想到6项入围,竟然有4项得奖。

IC之音20年来已经累积了30座金钟奖,堪称「金钟电台」,另一个节目主持人袁常捷也以「岛屿共声」节目,拿到华人永续报导奖。如果企业赞助的是这类型的节目,您认为电台会无法经营吗?

台湾广播是公营电台的世界,多数电台期待政府「政令宣导」的商机,民营电台只能以「卖药」、「卖时段、讲股票」维生,从业人员薪资待遇必然不高,如果说我有什麽贡献,就是接手之后全部员工调薪10%。他们值得更好的待遇,只是如果找不到事业模式,那麽再多的努力也会被淹没在网络巨浪中。

为拥有近40年资历的产业分析师,一手创办科技专业媒体《电子时报》(DIGITIMES),着有《矽岛的危与机》、《东方之盾》、《断链之后》、《科技岛链》、《巧借东风》、《西进与长征》、《出击》、《电脑王国ROC》、《打造数码台湾》、等多本着作。曾旅居韩国与美国,受邀至多家国际企业总部及大专院校讲授产业趋势,遍访国内、欧美、亚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