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应用 影音
DForum1101
ITRI

2030半导体业谁领风骚(2/10):台湾科技产业的「无国界时代」

《孙子兵法》:「取用于国,因粮于敌」。台湾小,虚实正奇应交互运作,2500年前的智能,用在今天也仍有很多的想像空间。

从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到商务部长雷蒙多(Gina Raimondo)都说,台湾掌握全球最尖端的半导体制程与产能,一旦两岸兵戎相见,张忠谋甚至说台积电可能被摧毁。但台积电真的属于台湾吗?别忘了台积超过7成是外资持股,有将近7成是美系客户,甚至美籍高端经理人更不在少数,台积电是全球产业共创的事业体。

台湾是经由多年努力,才建构出一套无可替代的运作体系,背后的ICT产业供应链更是相互支持、共同成长的关键。以NB、服务器、手机为主体的生产事业多数仰赖海外工厂,只是资本操作、管理仰赖台湾的总部而已,新的时代应该有新的情境与战略思维,基于与大环境共存共荣的理念,「自反而缩、化整为零」,反可以形成最大的优势。

只有2,300万人口、且不被国际社会认同为正常国家的台湾,能在众所瞩目的半导体产业建构出无可替代的优势,就如中了乐透一样的幸运。

1970年代,全球半导体产业刚刚萌芽的时刻,台湾派遣了一个团队到美国RCA取经,这个团队的成果,就如同1870年代日本「岩仓使节团」一样的精彩与成效卓着。一个世纪之前,由岩仓具视领军的日本政坛菁英,成员包括伊藤博文与大久保利通的使节团,用「始醉、终狂」来形容22个月游历欧美各国的经验,这是日本政治体系现代化的开端。

100年后的台湾,在1974年派出20多名最优秀的年轻人到美国RCA取经,之后这些年轻人都成为台湾发展半导体产业的英雄。台湾1970年代经历石油危机,加上与日本、美国断交,以及退出联合国的冲击,让台湾人惶惶不可终日。选择半导体产业,同时又经营科学园区,其实只是无计可施的大环境下,尝试着埋下一点点的火种而已。

1980年代,蓬勃发展的个人电脑产业带给台湾第一桶金,世界一起供养的台湾,在国内初醒的年代成为电脑王国(注:我的第一本书《电脑王国》Republic of Computers在1995年出版)。2000年以前,台厂透过承接代工订单而成长茁壮,全球近90% NB生产基地就在台北到新竹一小时的车程内,北台湾如同硅谷,成为全球科技产业最密集的生产基地。

2000年后,量产制造的工作转移到国内,但台湾依旧是运作的枢纽,藉由个人电脑的产业基础,台湾IC设计业出现了进口替代的商机,不仅IC设计业蓬勃发展,晶圆代工业、封测产业也能与IC设计产业共创共荣。台湾的成长、茁壮,背后有坎坷的过程,但也充满了幸运。

现在全球产业格局已经今非昔比,台湾主力IC设计公司的产品有80%卖往国内,看似台湾高度仰赖国内。但其实不然,台商一大半的零组件卖给台系大厂在国内的组装厂,一旦生产结构改变、生产基地分散,供应结构也会跟着改变。

传统的OEM大型订单之外,因为电动车、智能应用出现的多元商机正在酝酿成形中,分散型的生产体系将成主流,而动辄70亿美元的12寸晶圆厂,以及需要庞大土地、劳动力支持的量产制造业,也需要与在地的应用对接。对全世界的经济营运而言,让台湾ICT产业真正无国界地运作,也许是大家最好的选择。

至于如何进行,我们利用后续的篇幅一一探索各种可能性。

为拥有近40年资历的产业分析师,一手创办科技专业媒体《电子时报》(DIGITIMES),着有《矽岛的危与机》、《东方之盾》、《断链之后》、《科技岛链》、《巧借东风》、《西进与长征》、《出击》、《电脑王国ROC》、《打造数码台湾》、等多本着作。曾旅居韩国与美国,受邀至多家国际企业总部及大专院校讲授产业趋势,遍访国内、欧美、亚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