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应用 影音
TERADYNE
Event

蓝湖策略读后感(5):危机入市,开创新机

1970年代时,麻省理工学院(MIT)教授Lynn Conway与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教授Carver Mead提出,将设计技术从制程技术中抽离的概念,并主张以电脑程序来进行芯片设计。这样的概念是EDA设计工具的滥觞,也大幅提高了芯片的设计复杂度,但没有人预先知道这个市场能有多大。

1971年成立的英特尔(Intel),1974年在全球DRAM市占率已经超过8成。但1976年,日本通产省结合NEC、东芝(Toshiba)、日立(Hitachi)、富士通(Fujitsu)、三菱电机(Mitsubishi Electric)等公司共同成立「VLSI研究技术组合」,到1980年的4年之内提交了上千件的专利,也同步研发电子束曝光机、光罩设备、蚀刻设备,这是日本半导体产业在1980年代能够弯道超车的关键。

日本的存储器产品导致美商钜额亏损,在美国政府主导下,美日两次在1986与1991年签订「美日半导体协议」,除了课徵反倾销税之外,也让韩国厂商争取到伸展的空间,但英特尔也决定在1985年退出DRAM市场的竞争,专注在微处理器。这是英特尔在关键时刻,掌握到个人电脑(PC)商机,决定全力以赴,全面掌握半导体的市场。

英特尔在1986年时,看到IBM兼容电脑的商机,与台湾蓬勃发展的白牌市场,英特尔不再参照IBM的规格,定义了自己的CPU架构。为了确保CPU的充分供应,英特尔在加州、奥勒冈、亚利桑那、以色列都兴建了半导体工厂,而这也是台湾在美国标准下,一次参与国际市场的重大契机。

在MIT的架构下,全球PC市场蓬勃发展,台湾在1990年代抢下了全球PC制造业的80%商机,也奠定了台湾电子工业的发展基础,而半导体也因此受惠。

2008年金融海啸,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连续两年的资本支出成长36%与23%,加上韩国政府指导SK集团在2012年购并海力士(Hynix),这场被韩国媒体称为「胆小鬼游戏」的赛局中,台韩一消一长,也成就了今日韩国半导体业寡占全球存储器产业的格局。

现在一座12寸晶圆厂大约需要新台币2,000亿元,集成电路不断微缩,复杂度、成本愈高,Fab-lite是大势所趋。产业成熟了,招式也不能用老。过去英特尔尝试生产主机板,现在微软(Microsoft)自己做Surface NB,都不是为了获利,而是为了建立典范。

这个行业的天花板有多高,其实跟领导人息息相关。如果再来一次「大萧条」,我们敢于跟韩国一样,在不景气时「危机入市」吗?

为拥有近40年资历的产业分析师,一手创办科技专业媒体《电子时报》(DIGITIMES),着有《矽岛的危与机》、《东方之盾》、《断链之后》、《科技岛链》、《巧借东风》、《西进与长征》、《出击》、《电脑王国ROC》、《打造数码台湾》、等多本着作。曾旅居韩国与美国,受邀至多家国际企业总部及大专院校讲授产业趋势,遍访国内、欧美、亚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