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应用 影音
EVmember
Event

语文的境界,是心理状态的极限

应龙应台基金会「思沙龙」活动之邀,我将在7月16日下午,在华山文创园区以科技人的背景跟社会分享过去30年来研究两岸科技产业,以及旅行国内上百个城市的心得,这是「科技+人文」的工作经验分享,也是专业与业余结合的生活体验。

我一直深信「语言的境界,是心理状态的极限」,从事产业研究37年来,我试着从工作、阅读、听课,以及与业界菁英对话的经验中,淬链出自己观察产业的心得,并诉诸语言、文字,将自己的想像力虚拟增到看不见的极限。

面对跨业的议题,几经思索后,我决定把整个报告分拆成两部分,前半段我将从供应链、半导体两个角度,探索、分析两岸科技产业的优劣势。后半段将分成「燕云十六州与科技行脚」、「江南与太平天国之春」、「失去的地平线:台湾人的大江大海」三段,鼓舞大家以更深远的眼光,思索台湾的未来。

我知道每一段都是复杂的议题,很难在90分钟内完整表述,但我仍愿意挑战高难度的工作,希望至少能挑起大家探索台湾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兴趣。路过1,000年前辽宋对峙的燕云十六州,现代人沿着长城走也是乐趣无穷。

其次,因工作之便,我多次路过太湖畔的水乡,看过当地上百个电子工厂,理解台商从珠三角到长三角的心路历程。最后一段则谈祖先为何在太平天国骚扰闽南时,举家搬迁到宜兰为东海岸的渔民造船。

「沙龙」在欧洲的传统中是「智能书房」的意思,伏尔泰酒馆里出现的达达艺术,香港的陆羽茶室、台湾的紫藤卢都在岁月的流淌与政经环境的变革中,成为社会潜移默化的标竿。

我从科技人的角度,参与龙应台基金会试着给台湾社会另一种省思的努力,我面对的听众可能是科技业的朋友,也可能是对我并不熟悉的社会大众。但无论是谁,我都将用我的角度解读我从1990年初访国内以来的各种观察。

「思沙龙」6月份的演讲由音乐人邵懿德担纲,主持人是台北流行音乐中心的黄韵玲。邵懿德在1997年前往国内发展,1997~2008年北京奥运之前,国内处于混沌的时代,但也是酝酿新时代的开端。他见证了经济起飞前,香港主导的乐坛运作机制,以及台湾民歌时代发挥创意的黄金时代。

1990年代,起飞中的台湾科技产业对比沈睡初醒的国内,台湾人意气昂扬,天空上看不到乌云。台湾的音乐人透过音乐带、拷贝的CD走进了国内人的心灵世界。当时我在出访北京时,也曾在三里屯或北京电影学院见证过人挤人的疯狂,但不知何去何从的时代!

2008年北京奥运之后,国内的音乐走出了自己的时代。2002年刀郎崛起,2004年的老鼠爱大米风靡大街小巷,邵懿德谈到2005年湖南卫视与李宇春的「我爱女声」,还有几位我并不熟悉的音乐人。他们都是时代的标章,标章来自商业操作之外,更多来自在不经意的挥洒。

我认真听完邵懿德的报告,印证了音乐与科技在国内的发展轨迹,竟然也有很多雷同之处。跨业的讲习,印证时代的多元性,也让自己的思路跳脱传统的框架。

为拥有近40年资历的产业分析师,一手创办科技专业媒体《电子时报》(DIGITIMES),着有《矽岛的危与机》、《东方之盾》、《断链之后》、《科技岛链》、《巧借东风》、《西进与长征》、《出击》、《电脑王国ROC》、《打造数码台湾》、等多本着作。曾旅居韩国与美国,受邀至多家国际企业总部及大专院校讲授产业趋势,遍访国内、欧美、亚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