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应用 影音
Microchip
member

走在时代的钢索上(3/7):科技业的经营风险

根据KPMG调查,供应链稳定与否是2022年最大的经营风险,68%受访的CEO都同意,企业必须具备更好的韧性以面对高风险、变动中的供应链。

万海第1季的获利高达400亿元,长荣海运也毫不逊色。2021年海运的准点率是有史以来最差的一年,2022年开年以来延误天数也都在7天以上,2022年第1季全球货轮的准点率仅有35.9%,也就是大家要面对更长的运输时间、库存成本,以及债务风险。

2022年3月以来,长三角不断的出现封城案例,从上海到昆山、郑州,从苹果(Apple)、Tesla到台系的NB生产线无一幸免,以上海、宁波为主要出海口的产品,转向了华南的深圳、香港,而从海运转到空运的比例也不低。2020年疫情爆发以后,不少航空公司拆卸座位,将客机转换为货机。

但现在客运回温,所以我们看到客机转货机的比例降低,加上分散型的生产体系逐渐形成,我们已经可以预期,科技产品与空运的关系也在调整,更好的供应链与韧性,已经是个重要的课题。从2022年1~4月,华航货运贡献了绝大多数的营业利润,也可以说华航高比例的货机与载运量,是台湾竞争力的一环。

面对愈来愈急迫的气候变迁议题,美国承诺要在2030年达成比2005年减碳50~52%的目标。日本则是要比2013年减少46%,而台积电则是要求设备商在2030年之前,减碳20%。

尽管不到10%的台湾上市公司在进行精确的碳足迹盘查,但从金管会等机构积极的态度来看,政府对于相关要求也逐渐与世界同步,这些从社会募集资本的企业自然很难置身事外。气候相关财报揭露(TCFD)与永续会计准则委员会(SASB)等规范陆续推出,而列名道琼永续指数(DJSI)的半导体企业已经有58家,其中7家是台湾业者。

可以想像碳交易凭证的买卖将更加热络,而各种成本相应而生,例如天然气的价格在2021年暴涨,台湾真的能仰赖天然气做为主要电力的来源吗?碳捕捉的技术已经到位,但成本依旧居高不下,中油受命发展氢能,而这之外台湾应该积极布局智能电网、微型电网,并建立具体可行的碳交易机制。

无论是碳捕捉、碳封存技术,将来都会如同存放核废料一样的困难与珍贵。台湾的沿海是存放碳的理想地点,只是社会似乎并未认真的讨论这类议题。针对碳汇(Carbon Credit),亦即碳交易额度,我们知道的很有限。「料敌从宽」,走在钢索上时也能心安。

为拥有近40年资历的产业分析师,一手创办科技专业媒体DIGITIMES,着有《决胜矽纪元》、《矽岛的危与机》、《东方之盾》、《断链之后》、《科技岛链》、《巧借东风》等多本着作。曾旅居韩国与美国,受邀至多家国际企业总部及大专院校讲授产业趋势,遍访国内、欧美、亚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