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EF)在2020与2021年出版的《全球风险报告》(Global Risk Report),到2030年全球气温真的上升1.5度C的话,野火、暴风雨、饥荒将会接踵而至。
为了加速、扩大对温室效应的管控,我们从产品本身的管控,扩张到流程与消费行为的管控,也就是过去比较重视产品本身绿化程度,但现在进化到生产的流程,甚至消费者也要同步进化的要求。
这些规范正在发生中,速度也远快于我们的预期。过去台湾人对于标准并不熟悉,或者采取比较被动的方式,对于地缘政治也总是觉得,天塌下来有个子高的人顶着。但英国标准协会(BSI)2016年才订定的人工智能(AI)道德标准,如今也被普遍采纳。
70年前,我们对于产业标准的无知,才让「茶金岁月」成为过眼云烟,现在我们知道2030年的碳排放量要比2010年减少45%,这麽具有野心的目标,位于最上游的台湾制造业,现在该强调的不是「供应链」,而是「价值链」,无法创造价值的供应链,也可能会一文不值!
联合国旗下的跨政府气候应对委员会(IPCC)在2018年提出警讯,指出如果地球温度上升1.5度C,将有70~90%的珊瑚将会消失,而珊瑚是地球透过海洋除碳、固碳的重要手段。除珊瑚外,森林也是重要的碳中和工具,只是森林的排碳要有一定的树龄,超过60年的树木,基本上已经没有太大的碳中和功能,这些都是节能减碳的基本常识。
从1880年的工业革命至今,地球温度已经上升了1.8度C。在这个议题上,欧洲领先全球,将会课徵更高的碳税。现在建筑、交通、农业大约各自贡献了地球20%的排碳量,建筑业中,钢筋水泥是高排碳量的产业。
或许我们可以说,台湾的水泥不卖欧洲,钢铁输欧的比例不高,但在国内对于高污染产业做出更多限制时,中钢输往欧洲的钢铁正在增加,而在国内生产的水泥也不会船过水无痕。如果钢筋水泥要缴交的碳税超过售价的10%,我们已经可以想像现在的通膨,不过是刚开始的议题而已!
农业中的畜牧养殖都是高污染的行业,甲烷是危险的空气污染物,对气候变迁的影响远高于二氧化碳,而甲烷是相对比较容易处理的问题。全世界40%的甲烷来自农业的污染,35%是石化燃料的贡献,只要对症下药,是比较容易立竿见影的项目。
COP 26的会议结论,是希望能在2030年之前,减少30%的甲烷,而养猪、养牛的畜牧业者也将首当其冲,而这些成本也将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低碳生活已经不是口号,而是从食物到交通手段都要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