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在观察社会演化时都从B2C的角度出发,期待获取最大量的共鸣,但这可能是事业的陷阱。基于职业使然,我很自然的从B2B角度出发,探索我与他人不同的观点,或者撷取最好的观点为自己所用,而这些观点经过市场的考验,引用、沿用的价值更高。最近在阅读日本语音平台「Voicy」创始人绪方宪太郎的《声音经济》时颇有所得,举其大者,归纳几点台湾经验跟大家分享。
坚持品质、道德标准,B2B的社群经济更适合长期积累;各种新的工具平台,不仅不会挫伤原本的业务,反倒成为延伸分众商机的利器;声音的业务转换率,因为主持人与听众之间的情绪容易共鸣,比其他媒体平台具有更高的回收率,但关键是要有明确、具规模与商业价值的社群。
语音节目最擅长的是「认知作战」,主持人的声音很容易引起阅听大众的兴趣与关心,不必是钜细靡遗的信息汇整。在网络时代,很多人有信息成瘾症,手机取代了口香糖,据说口香糖的销售量因此大减。那麽如何满足求知慾,增加幸福感,适当的时机填补听众心灵的空虚,也就该成为网络时代优质媒体平台的经营圭臬。
不管是基于商业或私人理由,很多人尝试在各种网络平台中成为意见领袖,但要以「声优」出类拔萃,还得面对工具平台改变时的挑战。一个网红要从Facebook转进到YouTube、Spotify等不断繁衍的新平台,并不是件水到渠成的工作。
传统媒体最大的好处,就是除了既有的视听大众是新议题初期可以深耕的社群之外,还可以透过这些新的网络工具,无限延伸到新的市场区隔。所以关键不是新的网络平台消灭了老媒体,而是媒体经营者不知如何驾驭新的网络工作而已!
不像影像内容需要高成本的后制作工序,「语音」是深具个人化特质的媒体,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就能传播,更可以深度的展现个人特质、价值观、生活哲学与体验。制作语音的时间,只有文字的5分之1,我深信「IC之音」实体世界的读者对象明确,业务转换率高,专心经营就可以做到听众、广告客户、媒体经营者都赢的美好境界。
来自耳朵的信息比较不会引起听众的反感,特别是节目内容与搭配的业配如果在世界观、产业变革上是相辅相成的,效益更高,而这在电子业里是显而易见的。
例如,在广播节目里头谈科技公司如何运用云端服务这样的议题时,可以在语音节目的前后说明赞助机构,这不仅不会引起听众对赞助商的不佳反应,甚至因为赞助优质节目而提升社会形象,而赞助商不能影响节目主持人的内容,这也是从传统广播到Podcast这些语音节目都有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