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应用 影音
MongoDB
ST Microsite

时代的陷阱与年轻人的眼泪

很多念社会科学的人,把「媒体」当成人生的志业,他们想像自己可以跟殷允芃一样,在时代改变的过程中,不仅观察时代的转变,甚至可以成为改变时代的人。

1981年,《天下杂志》创办的那一年,这个世界刚刚走过石油危机,台湾则在与美国断交之后,似乎找到一些可以继续发展的蛛丝马迹。在威权时代的末期,社会氛围逐渐开放,传统媒体人在政治新闻上还会自我设限,但党外(反对派人士)的新闻已经四处可见,而财经新闻甚至是政府高层积极鼓励的媒体取向。

那个时代是媒体的黄金时代,我几乎认识每一位跑科技新闻的老记者,他们见解独到,在没有股市新闻的时代背景下挖掘科技新闻,我还记得王百禄、杨维敏、周正贤、陈书贤那些穿梭在MIC,试着找到独家新闻的第一代科技记者。时代给了他们登高望远的机会,网络时代之前的后工业时代,我们在新创的商机中,享受时代给我们的机会。

2000年前后,电子公司大规模透过上市的手段募集资金,科技新闻变成财经新闻,甚至是以股市风向为主的新闻取向。也许挖到独家新闻的记者,并未深究他们对于股市的影响,但我们知道,科技新闻因为上市柜电子公司大增而变调。这是个新闻界的危机,但我这个刚刚创办专业媒体的媒体经营者,坚信「与众不同」,才能后来居上。

拥有台湾最多科技记者的DIGITIMES,选择不开设股票版,告诫旗下记者要谨言慎行。也许我局限了记者的发展,但我们的确吸引了很多好的记者,愿意长期在DIGITIMES工作,我们记者的流动率,应该是台湾媒体业中的佼佼者。记者圈子里总会流传媒体的工作环境与机会,大概口碑不差,所以不断有台大、政大这些台湾顶尖的新闻学校毕业生会来接受面试。

我发现,30~40岁之间毕业于新闻系所的年轻人,很多在过去的十几年当中「居无定所」,也许一些好的传统媒体不再招募新人,网络媒体也谈不上真正成功的典范,媒体业的薪资水平不容易比其他的服务业更好些。这个时代似乎设下了陷阱,让有志于媒体事业的年轻人难有落脚之处。

做为一个媒体经营者、创业家,我在想能不能横向整合、群策群力,在网络巨擘的包围圈中突围?我知道网络时代是媒体的黑暗时代,但我们能擦乾年轻人的眼泪,给他们一些机会吗?

为拥有近40年资历的产业分析师,一手创办科技专业媒体DIGITIMES,着有《决胜矽纪元》、《矽岛的危与机》、《东方之盾》、《断链之后》、《科技岛链》、《巧借东风》等多本着作。曾旅居韩国与美国,受邀至多家国际企业总部及大专院校讲授产业趋势,遍访国内、欧美、亚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