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招募人才赴美工作,规格是技术员,但多益要800分以上,也就是要求管理机台的技术员(Technician),必须有用英文沟通的能力,但传统的技职体系,这种人才多吗?
企业徵才,各有盘算,没什麽对错,但过去台积电常被批评用一流人才管理机台,站在社会资源合理分配的立场,当然希望适才适所。不过就「职涯」这件事而言,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自己的天赋、专长、兴趣,而不是随波逐流,西瓜偎大边!
1994年时,我二度奉派驻美,常驻硅谷的圣荷西。有一天,在英特尔(Intel)工作的堂姊夫邀我去他家吃饭,那一天是他40岁生日。姊夫告知,他的顶头上司比他年轻,而且是个专科毕业生,那个人就是今天英特尔的CEOPat Gelsinger。
他说Gelsinger是从Technician做起,没有漂亮的学经历背景,但不断的自我挑战,才几年功夫就被高层赏识,送去补足更好的学历,之后带领微处理器的逻辑设计团队,成为英特尔的扞卫战士。
我的堂姊夫也在40岁之后选择返台在科学园区工作,从工程师变成IC设计公司的技术长。姊夫说,如果他继续帮英特尔效命,他可能一辈子都是工程师,而英特尔随时可以派人取代他的工作。他选择在1995年,英特尔的黄金时代回台效力,也成就自己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30年前,我派驻美国东岸,在马里兰工作了一段时间,一年后驻地的主管问我愿不愿意留下来一起打拼,配套的条件就是「绿卡」。我回家与夫人商议,夫人说:「你的一生,你自己决定」。我说,我从事产业分析的工作,从天赋、专长、兴趣多重因素考量,在台湾远比美国更有机会。
就这样我们很有共识的回到台湾,然后一路从资策会MIC的副主管、主管,走向自己创业的这条路。
回到台湾,躬逢其盛的见证了产业成长的过程,而担任MIC主管的那几年,正好是台湾产业飞跃成长的年度,在那个没有网络、手机的时代,很多大老板有问题都直接找我,单纯从事产业分析的工作,但因为与很多位产业大老熟识,创业募资就比别人轻松多了,也得到产业界广泛的支持。
上个礼拜,DIGITIMES欢渡24周年庆,能在媒体的黑暗时代中存活,并不容易。我相信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因为独立思考而成就了不一样的自己。但时代给我们的机会,我们也不该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