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了解,全世界主要的航空公司中,只有3家还处于获利状态,台湾的华航、长荣与韩国的韩航。我们可以理解这与电子业的供应链息息相关,毕竟半导体出国不坐船,绝大多数是搭飞机的。
韩国是存储器生产大国,台湾则靠晶圆代工与封测产业称雄市场。据台湾经济部公布数据,2021年台湾出口商品有42.5%销往国内,半导体当然是大宗,成长25%。从NB到5G、电动车、工控系统的需求,让台湾在全球疫情肆虐,经济低迷的困境中没有垂头丧气,甚至一枝独秀,我只能说是「天佑台湾」!
在COVID-19肆虐全球之前,全球的航空运输业有超过80%来自客运,不到20%是货运的收入。2021年估计航空业的营业收入是4,720亿美元,大约是疫情之前一半的水平。2021年的收入中,客运更是仅有疫情爆发之前37%的水平,相反的航空货运的总收入可达1,750亿美元,是疫情之前的1.7倍。
据华航与长荣最新公布的财报,2021年的货运营收成长都超过6成,华航营收将近90%是货运的贡献。由于塞港、半导体短缺等问题,华航、长荣的货运都将继续扮演获利主力的角色,预期航运业的荣景还将延续到2023年。
除东亚的台湾与韩国外,其他高度仰赖客运的航空公司,根本无法平衡,自疫情爆发以来,航空业的损失已经高达2,010亿美元,但亚太地区最早复苏,这与供应链角色,以及半导体的空运功能息息相关。
2022年,全球半导体市场上看6,000亿美元,甚至有人乐观预测1万亿美元的时代已经不远了。果真如此,我们如何理解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与零件配套、运筹的商机呢?
天佑台湾,天助华航、长荣,这是个机会财,但2022年之后,产业会有哪些改变,半导体、ICT运筹服务跟航空货运之间的关系应如何调整?如果我们相信整个亚太的供应链将会有黄金十年,那就要理解供应链结构的改变,而不是等着天上掉下来礼物,趁机捞一笔。
随着分散型生产体系的形成,印度、越南、泰国、马来西亚都会成为台商重要的落脚地,我们的航空公司、零件代理商,甚至传统在帮忙申报作业的报关行、远雄自由贸易港是否理解运筹体的变化,并绸缪因应之道?
1990年代时,台湾想过要发展成为亚太营运中心,但当时的时空条件并不适合,但现在我们不只要理解越南、印度的需求,如果台商也必须结合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建构专属北美的生产基地,我们能对这样的环境变化一无所知吗?
机会来了,挑战一定跟着来。成为亚太营运中心的困难,不在于环境,而在于我们无心。别沉浸在护国神山的神话里,半导体业的朋友最近最热门的议题是「如果台积电垮了,哪些可能是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