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逐渐成为主流的过程中,价格亲民仍是非常关键的诱因。相较于传统汽车的价格,目前欧美地区电动车的价格仍然高出不少。国内市场电动车的渗透率虽高,但市场中有不少低价的迷你小车,因此也无法相提并论。
2020年后,欧美大厂推出的平价款电动车都在4万美元上下,2023年更有下探2.5万美元的趋势,已经比2019年的5万多美元下调不少。平价车款设计的充电里程数都在400公里左右,亦即如果以城市居民一天100公里的交通距离估算,已经足以降低消费者的里程焦虑。但电池、零组件效率改善后,电动车还有很大的降价空间,走向亲民化也是必然趋势。
当然,够普遍的充电设施是电动车最需要的配套条件。2020年时,全球130万支充电桩有90%集中在国内、美国与欧洲三地。其中,国内以80.7万支占比62.1%,遥遥领先;其次是欧洲的28.6万支,以及美国的11万支,各自贡献22%与8.5%。
除了充电桩的总数之外,快充设施的比例也很重要,而各国的人文、地理条件大不相同,策略也可以有所差异。以台湾为例,不仅人口密度世界最高,且9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西海岸沿着国道一号与三号两侧,如果建设高密度的充电桩,不仅建设成本低、使用效率高,也能将生态效益扩张到上游的电动车产业。
据工研院院长刘文雄报告指出,到2025年时台湾会在高速公路沿线至少设置7,500支充电桩,而近几年国际社会对于碳排放的期待与要求,也会让包括台湾在内的新兴工业国家,加速各项基础建设。
除普建充电桩外,就是要增加快充设施的比例。若以200公里续航力为基础,2016年导入的50kW需要48分钟,到2018年导入的150kW则需要16分钟,至于2020年导入的350kW,跑200公里所需要的充电时间仅仅7分钟,这已经与加一次油所需要的时间非常接近。
现在有更多的充电设施同时可以兼顾充放电。也就是将电动车视为移动电源之一,必要时可以回充电力系统。以日本为例,岛国、多自然灾害的日本,对于紧急电源更有期待。欧洲部分地区也有缺电的问题,如果电动车能回充电力系统,对整个社会而言,也有调整离峰、尖峰时段用电的价值。
国内甚至已经出现回充电力供应露营之用的范例。至于台电也与MIH联盟合作开发双向充放电系统,初步研究,如果台湾全部更换成电动车,「削峰填谷」将可以增加9%的电力供应,这也印证Tesla的Musk曾说,未来Tesla的营收汽车与能源将各占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