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蓬勃发展,业界需才孔急,每家企业的人事部门莫不绞尽脑汁,希望能够获得青年才俊的青睐。但对初出校门不久的年轻人而言,需要考量的是35~40岁,已经有10年左右的工作经验时,您的专长、职场经验可以让您在社会上有再一次「跳跃」的机会吗?
这几年产业环境走向两极,从制造业的角度看,「大者恒大」,但也面临分工精确,每个人都是小螺丝钉的困境,这些被称为「菁英」的人,其实把自己的生活塞进更小的菁英社群。基本上,半导体业是菁英汇集的产业,毫无疑问,可以在半导体业找到职场经验、对话的夥伴,甚至是生命的价值。
但这样的境界不是每个人都有,而且「窄门愈来愈窄」,您要如何努力,才能出类拔萃,可以自己创业,或者成为业界被人尊敬的「大老」呢?这可是看起来是阳光大道,但其实可能是垂直深化的羊肠小径喔!
另一条路是固守专业领域,但至少抽出20%的时间,用在跟本业相关的斜杠知识、经验与人脉上。我在写《东方之盾》时,开宗明义以「多元演化、风生水起」破题,结尾谈的是「矩阵思维」,其实这也是面对多元商机的心法。
一辈子全心全力管理半导体代工,承接NB订单的高端经理人,其实多数没有余力去思考印度、东协、美墨加布局的战略,而传统供应链的幕僚体系也是捉襟见肘。如果我们已经深信「分散型的生产机制」是未来的大趋势,那麽以科技变化为主轴的宏观产经知识就愈来愈重要了。
我听过很多人用总经知识评论科技业,但从这个方向要深入堂奥的障碍很高;从科技变迁的角度,去理解总体经济的变化,并为自己的思想定锚,反倒是个不错的经验,大家何妨试试!
在学校里,工学院的人要学着去理解企业的事业模式,要看得懂财报,这是前几天张忠谋在玉山科技协会20周年庆晚宴时提到的「Basics」;商学院的人,要知道电子产品的电脑运算与数据储存两大功能,更进一步可以试着多了解量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元宇宙代表的产业意涵。
这些听起来对商学院、文学院学生遥不可及的科技,尽管有很深的技术含金量,但理解的基本概念并不难,只是多数人望而生畏,不愿再往前跨一步而已!
至于传统财经界的朋友,可能得多花点时间理解产业的变化,已经地位崇高的老狗就是怕学新把戏,产业发展进入新境界时,管理阶层就需要旁徵博引,知所变通。但很多位居高位的大狼狗,就是怕犯错,也怕触及新议题时发现自己已经被时代淘汰了,因此出现更多排斥的心态,这种心态经常成为企业进步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