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应用 影音
Microchip
member

用不同的方式说服产业菁英

DIGITIMES网站读者汇整曲线

在电子业,我选择了一条坎坷难行的路,但路终究是人走出来的,一旦翻山越岭之后,眼前就会豁然开朗。

上周末参加新光金控主办的音乐会,邀我参加的朋友在场子里帮我引介金融界、政界的朋友。主人好意问我,电子时报不考虑改名吗?大家以为你是中时电子报;叫DIGITIMES的话,也容易与「数码时代」混淆。

我说,优质信息的成本较高,经常要量身定制,最佳的策略是想办法成为「卖方市场」,至少是双方平等的好买卖,否则必然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跟综合媒体、财经媒体相比,我们是高单价的服务,有个客户还跟我说,你们比华尔街日报(WSJ)贵多了!

客户不会只听过名字就买单,客户必然要经历过学习、认知的过程,才会真正成为我们的客户。那些不认识、不熟的社会人士不会在强调B2B的定位中成为重要的客户。那麽,我们何不将重心放在认识我们,愿意支持我们提供深度、系统化信息的客户呢?

我们创业虽早,但得忍受B2B市场的寂寞与挑战,我坚信只要我们愿意长期经营,认识我们的客户会愈来愈多。我心中有一个客户结构的蓝图,如果台湾有100万人认识DIGITIMES,那麽大概只有1万人是非常坚定、忠诚的读者。

大约有20%是公司付钱,成为我们的会员,他们拥有在数据库查询数据或阅读、下载报告的权益,因为工作需要,三不五时到我们的平台阅读信息。他们通常在我们网站停留的时间,平均长达35分钟,这比Google研究,平均每个人在网络上阅读新闻只花70秒的研究差距颇大。

做为一个兼具媒体与顾问功能的新创机构,我们还是需要一定的社会知名度,为了拓展、厚实在跨界菁英心目中的地位,利用影音平台、出版书籍来拓展知名度,也是我们工作中的一环,但我不会期待从最后80%,粗浅知道电子时报、DIGITIMES的读者、听众成为我们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这是「长尾」概念下的商机,赚到的,当成捡到的,不必太在意。

在网络上阅读各种新闻的人,忠诚度低,留下的数码足迹要转化为事业商机,要面对很多竞争者,DIGITIMES因为定位不同,这20%的核心读者,已经足以让DIGITIMES拥有足够的运作空间,我也才有余裕,在最近五年写了四本书。

我的认知是,既然DIGITIMES是业界领袖共同投资的,他们也不期待我赚到可以让他们致富的财富。那麽我们就让DIGITIMES成为产业共同的平台,我把产业的繁荣当成任务,所以把赚到的钱,延伸扩大英文版DIGITIMES Asia的投资,现在微软(Microsoft)、美光(Micron)、SK海力士(SK Hynix)、高通(Qualcomm)都是我们英文版很重要的会员客户,我们也成了他们与台湾产业界之间产业信息的桥梁。

这些都是高难度的工作,既然我已经这样耕耘24年,各种数码足迹、经营指标也证明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那麽我们为什麽要改名呢?

为拥有近40年资历的产业分析师,一手创办科技专业媒体DIGITIMES,着有《决胜矽纪元》、《矽岛的危与机》、《东方之盾》、《断链之后》、《科技岛链》、《巧借东风》等多本着作。曾旅居韩国与美国,受邀至多家国际企业总部及大专院校讲授产业趋势,遍访国内、欧美、亚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