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美国的创投业前辈郑志凯写了一本《锡兰式的邂逅》,他说硅谷的华人视野宽广,但缺乏资源整合的实战经验;台湾人才务实可靠,但有时格局太小;国内人才胆子大,但经常眼高手低。他用洋芋、蕃薯、土豆来形容,看似得罪了所有的人,但其实也点出彼此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的事实。
1990年代初,我曾在马里兰州、加州(硅谷)住过一段时间,对当地华人社群多少有些了解。常驻东岸时经常去纽约参加北美电脑商会的理监事会,当地的台侨很务实,勤勤恳恳,回台湾采购主机板、显示器,组装之后卖给各地的代理商。干这些活,没什麽太大的技术差异,最后只能比价钱、比关系,比到最后,当美国的名牌电脑大降价之后,大家就活不下来。
这也是华人的特质,只要有人成功,就想办法做的一模一样,但一定想办法把产品卖的比对手便宜。所以最后发现「台商最不想交易的对象就是台商」,日积月累,体系的崩坏也是必然!
西岸科技业的华人视野宽广,也是华人当中最敢于尝试的一群人。1990年代时,每个人也盼望有一天衣锦荣归,他们组织很多协会,轮流当庄,交换信息,组团荣归时也方便有个好排场。2000年以后,台商外移国内,国内也顺势崛起,两岸的人水乳交融,很多科技组织心向那个祖国,我也就分不清了。国内的科技新贵想到台湾取经,台裔的华人也想到国内敲敲门,那是知识、利益摆中间,意识形态放两边的时代。
1980年代回台创业的成了第一代归国学人,他们捞了好几桶金,又风风光光的回美国去了。1990年代回国的也都成为上市柜企业的核心干部,锦衣玉食绝非难事,他们兴许还在台湾,只是成为空中飞人,常常得回美国探望妻小。
至于土生土长的蕃薯,经过二、三十年的历练,早已不是吴下阿蒙,只是最忧心时代交替的问题。第一代的创业家是「熬」出来的,但又担心下一代能力不足,双首长制的企业各自分工,并在企业战略上共同决策。这当然与产业走向多元交错的新时代,必须兼顾技术与行销有关,能够侃侃而谈宏观产业战略的CEO凤毛麟角,但台湾经营阶层迟早都得面对如何建立「全面性视野」的挑战。
我们常说能在场内、场外解读比赛,控制局面的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第一代创业的人才,少数人天纵英明,但多数得靠自己的煎熬、体会,第二代接班人能否接班,其实与第一代的格局、解读赛局的能力息息相关,让更多的决策由下而上,不要唯我独尊,把权力牢牢握在手上,唯有如此,我们才不会总是用「蕃薯落土」那一套繁衍生息。
下一个阶段,台湾除了布局东协南亚之外,重回北美市场也不令人意外。富士康开了第一枪,买下造车新势力Lordstown的工厂。善用在美华人的资源,也是致胜的关键之一,只是在美的华人也必须理解,台湾已经有很多家上百亿美元的公司,经营管理的格局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美国的洋芋如果有意参与新时代的产业发展机会,多少得了解一下今日产业的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