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rgy + Intelligence:AI时代的能源挑战与产业契机

徐宏民
2025-08-19

历史的轨迹显示,过去生产力的提升总伴随高密度的能源转换与工业效率提升:从水力、蒸汽、电气化、汽车与石油,到IT与互聯網,如今轮到AI。

LinkedIn創始人Reid Hoffman新书提到的「Energy + Intelligence」之所以关键(之于国家或是企业),点出可负担的算力决定智能边界,而算力终究受限于可取得、可扩充的电力与基础设施。当全球掀起「主权 AI」竞赛(涵盖经济、国防、研发、教育与价值体系),大型语言模型一次训练动辄上亿美元,带动半导体与服務器的巨额投资;更关键的是,推理(Inference,指模型训练完成并部署后的实际运作)已取代训练成为主要负载(约增至百倍等级),持续放大对能源与电网的需求。

Intelligence需要Energy驱动。关键在 token 经济学(参考前文);虽然 2021到2024 技术进展,让每token成本大约下降3个数量级,但总token需求持续成长(例如近来财报揭露微软(Microsoft)的用量1年约放大 5 倍、Google的月用量年增达数10倍)。能耗端的成长也很直观:一次生成式查询约耗电2.9 Wh,约为传统查找0.3 Wh的近十倍。再加上Edge AI的普及,自驾车、工业电脑(IPC)、机器人、个人装置与穿戴都开始具备推理能力。当产品体验走向「more tokens, more capable」,AI數據中心成为企业、国家竞相投资标的。

AI數據中心(AIDC)急遽推升电力需求。AIDC在满载运转时,其耗电量可达10万户家庭的等级,超大型设施甚至放大20倍,相当于200万户。以美国为例,全国已有数千个數據中心,加拿大也接近500个,且新建规模持续增加。这些场站不仅需要更高电压与直流(DC)供电,还必须采用芯片直冷(DtC)等先进散热技术才能支撑高密度运算。根据多方预测,全球數據中心年耗电量在2030年前可能较2024年成长超过1倍,其中AI应用将是主要驱动力;IEA估计,在2030年, AI与加密货币合计将贡献全球电力需求成长的4%。在能源结构转型与碳排的限制下,这股快速窜升的用电压力,正同时考验电网扩充、再生能源布建,以及供应链的应变速度。

不只需要电,AIDC甚至AI供应链也需要来自再生能源的「绿电」,以满足碳盘查与国际采购规范。绿电采购与碳管理从形象工程变成出货门槛,买了绿电并不代表风险消失,案场差异、契约条件与实际发电偏差都需要数据与流程来支撑。企业应把绿电、用电与生产节奏同时考量,用可稽核的工具模拟与结算,让采购组合真正对冲价格与排碳风险,同时提升营运韧性。

不只AIDC,AI驱动进展的无人出租車同样可能加重都会电力需求。比如某个都会区(如臺北)每日用电约20 GWh,若一半出租車(约 1.25 万辆)改为自驾电动车,每日额外耗电约0.8 GWh,占全市日用电的4%。若充电集中在夜间6小时完成,瞬时功率需求可达140 MW,相当于多一座中型电厂的负载。这种转型虽能减碳并提升运输效率,但也对电网容量、调度与充电设施提出挑战,必须透过排程、储能与實時价格匹配,避免交通电动化成为新的负载风险。

因此,新一轮的电网升级以「去碳化」、「分散化」与「數字化」为核心方向。随著再生能源(太阳能、风力等)渗透率持续攀升,电网面临低惯量与高波动的挑战。天气变化,可能在分钟内改变发电输出,冲击电网稳定与调度反应。同时,分散式发电资源(屋顶光电、储能、可移时用电)大量出现在电网末端,传统以集中式大型机组为核心的调度模式已无法应付这种「多点、小规模、高波动」的新样貌。这种结构变化不仅迫使电网架构升级,也催生新的营运模式与市场服务,例如實時需量反应(demand response)、虚拟电厂VPP、微电网(microgrid)等。

要支撑这样的系统,企业与电力公司必须将平臺从单纯监测升级为可跨厂牌、跨协定、跨场域的「监测+控制+數據交换」EMS(Energy Management System),并将预测直接纳入控制逻辑,同时在设计阶段预留关键机电、储能与部分制程为可调度资产,让用电从成本转化为可创造价值的资源。近来有案例显示,大型數據中心可在电力需求高峰时暂时降低 IT 负载或启用备援电源,参与需量反应市场,这不仅有助电网稳定,对营运方也是额外收益来源(例如美国部分云端业者与 ISO/RTO 合作,在夏季尖峰时段提供数十至上百MW的可释放容量)。

能源已不再只是营运成本,而是产品交付与市场竞争的先决条件。对制造业与云端服务供应商而言,在电价波动与供应紧绷下维持稳定供电,直接影响合约履行与客户信任。若能将场域设计为可调度资产,不仅可透过需量反应与虚拟电厂降低成本,亦能在电网紧急时反向供电创造收益。

这波Energy + Intelligence的趋势正推动电网更新,涵盖高压变电、储能、智能傳感与监控、跨场域控制与预测平臺等,并带动相关供应链在臺湾的成长动能。这既是支撑本地AI生态的必要条件,也是切入国际能源解决方案市场的契机。

现任台灣大學信息工程学系教授,曾任富智捷(MobileDrive)技术长暨副总经理,推动ADAS及智能座舱系统产品进入全球车用市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电机博士,专精于机器学习、电脑视觉、自驾车、机器人等领域。为讯连科技研发团队创始成员,慧景科技(thingnario)共同創始人,NVIDIA AI Lab計劃主持人;曾任IBM华生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美国微软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习惯从学术及产业界的角度检验技术发展的机会,担任多家科技公司AI策略顾问。
智能应用 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