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应用 影音
Microchip
ADI

产业研究12堂课(6) :情境分析:明白自身所处位置与竞争优势

产业魔咒

每个产业不同,甚至阶段不同,产业分析师也可能面对极大的差异。想像力极为丰富的印度人非常善于定义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就留给东亚勤奋的台湾人、日本人、韩国人。其实,不管从事什麽工作,定义问题经常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复杂的环境中找出问题的症结,这是很多优秀印度人的专长,也因此硅谷的印度裔CEO远比东亚的东方人多。

在台湾,最善于定义市场的人非张忠谋莫属。张忠谋会告诉大家,他是第一代德州仪器(TI)半导体产业起飞的关键人物,跟Jack Kilby这些产业领袖一起工作,就算Andy Grove也会看走眼。他的演讲经常提到摩尔定律,因为台积电研发团队是两组人同步跟上摩尔定律。

从2015年以后,台积电资本支出占营收比重从3分之1增加到一半,而团队总是能落实他的总体战略,这种「梭哈」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战略与勇气前所未见,我只能说张忠谋善于定义市场的竞争策略,而且只管大事,不管鸟事。

CEO最重要的责任就是定义市场,落实企业最大的价值,张忠谋用台积电帮大家上了一课,如果落实在各自的企业,这些经营心法带给我们什麽样的启示呢?

以我自己的经验而言,我不想去捋世界级顾问公司的虎须,选择善用台湾供应链的优势,定义自己为上游信息最主要的来源。如此一来,很多世界级的顾问公司也会将DIGITIMES数据做为参考信息,也不会在同一个市场上竞争。

以资通讯产业为例,过去承接PC OEM订单的产业结构必须承仰「上意」,上意来自惠普(HP)、戴尔(Dell)、苹果(Apple)这些大客户,这些大客户参考的主要信息来源便是IDC、Gartner Group,它们更新全球PC产业的信息,让我们得以知道产业的大致趋势。

能有全球性市场蒐集能力的公司很有限,要从全球市场切入研究领域并非易事,IDC已经营多年;因此另一家市调公司GfK就直接汇整各国代理商的数据,提供客户在查询数据时的口令,但并不提供深度的信息判读,两者定义市场的方法不同,优缺点自然也不尽相同。

近年来,不同领域的分析公司崛起,钻研半导体的iSuppli母公司IHS至少有6,000名以上员工,研究领域从新能源到半导体,甚至已经在纽约股市上市。研究手机市场的Counterpoint、面板的DisplaySearch都各有所长,它们也都不定期地发表对产业趋势的看法,并定期公布每季的产销基本数据。

「错位发展」是软件业非常基本的观念。在硅谷,一旦有人创新事业模式,其他人会找到方法,创造差异化的价值。但在华人世界,多数人想到的是我用同样的方法,降低成本,吸引顾客。这样的情境容易集结成产业聚落,但也容易形成相互杀价的事业模式,何者为佳?各自选择吧!

为拥有近40年资历的产业分析师,一手创办科技专业媒体《电子时报》(DIGITIMES),着有《矽岛的危与机》、《东方之盾》、《断链之后》、《科技岛链》、《巧借东风》、《西进与长征》、《出击》、《电脑王国ROC》、《打造数码台湾》、等多本着作。曾旅居韩国与美国,受邀至多家国际企业总部及大专院校讲授产业趋势,遍访国内、欧美、亚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