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不常花时间找数据的人,不太会理解整理初级数据(Raw Data)的专业与成本。很多人都会说「Garbage in, garbage out」,如果不知道从哪里找数据,不仅容易偏离主题,也是浪费社会资源。
一般人只会零零碎碎地找数据,专业顾问公司会从自己的优势定义研究范围,服务最值得服务的客户。1980年代起步的资策会MIC,一开始除了阅读书报杂志之外,海关的统计数据是最重要的参考。可以由此得知每一家公司的出口区域分布、销售对象、单价等基础数据,根据这些数据研判台湾产业的动态。
大概在1989年时,我跟顶头上司陈清文说,海关统计数据要等3个月,加上整理数据还要1个月,每年的统计数据要4个月才能发布,但产业界每年年底以前就要订定新年度计划,最好在11月初就能做好产业统计。经过我的建议与修正,搭配海关1~10月的出口统计,透过问卷调查,掌握前20大厂商最后两个月的动态,陆续完成主机板、电脑、显示器的统计架构,这就是1990年代台湾电脑工业统计数据的滥觞。
现在,台湾已经有805家上市柜的电子厂商,加总营收是7,950亿美元,只要知道分类的方法,就可以逐一追踪,并更新产业信息。这些数据,可以结构化的分析,并掌握产业关键趋势。
更进一步的市调机构也会有自己的方法掌握更精确的数据,解读产业关键趋势。例如,过去只是预估下一季的产品结构,现在因为台湾在供应链第一在线,我们可以针对NB、服务器、手机等几大产业,各选择25个零件深度耕耘信息来源,并长期追踪。这样的数据累积一段时间之后,相互比对,就会成为产业研究的「Raw Data」。
Raw Data犹如产业分析师的定海神针,经由数据的解读,掌握产业的关键趋势,虽不中亦可以不远。有了完整的产业数据,之后就是分析师如何根据产业动态汇整数据,以及以个人的产业经验,针对数据不同角度的判读。「解读」数据,当然也是专业的学问,如果您想成为专业的产业分析师,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