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勳在台大毕业典礼上演讲提到,1984年他从大学毕业,迎接的是PC起飞的年代,而2023年是「人工智能起飞(AI)的年代」,期望今年毕业的学生可以掌握时代的契机,成为浪尖上的英雄。1984年底,我念完研究所,1985年回到台湾迎接的也是PC元年!
创业的过程总是艰辛的,「诚实的面对问题」是黄仁勳在台大整场演讲的精华。与Sega的合作,其实技术上碰到挫折,但却厚着脸皮要对方付钱;与张忠谋的互动,成就了双方25年的革命情感。骄傲的创业家,也有弯腰请人帮忙的时刻,这些心理上的挣扎只有创业家可以体会!
黄仁勳说:就像是1984年PC滥觞的时代,2023年是AI真正商业化的时代,而这背后有很多软硬整合与硬件制造的机会。在Google查找引擎可至之处,大概有超过6成的数据是来自英语体系,中文只占1.5%,繁体字更仅有0.01%,换句话说,如果以台湾本土的信息、数据创造普遍性的价值,可能是缘木求鱼,不可行的策略。
但反其道而行,如果能在「孤岛」上圈地自肥,专门找丰腴的土地耕作,而这块土地还有往外扩张的空间,可行吗?我做的就是这样的实验,我认为不仅可行,而且是AI创新与他人差异化的避风港。
这个市场小到网络大腕们不仅视而不见,而且希望拉拢我们这些地头蛇,加速事业模式的落地与实践。这些离经叛道的做法,可能让专业人士怀疑可行吗?路是我走出来的,我知道有多难,但别人认为不可行的,您也一定没机会!
「大数据是AI的成败关键」的说法,大致是正确的,但很多人也认同,数据总量与品质之间的关系很关键。过去将数据资产的重心放在信息储存、高速运算,现在「信息的交换」也非常重要,这牵涉到交换的效率、条件、定义、对象等问题。
由于现在的网络社会,数据是双向互动,Input的品质当然影响到Output的结果,长期累积的价值、客户的信赖都是成败关键。
其次,如何从累积大数据的过程中,找到具有商业价值的副产品,绝对是台湾这种中小型国家新创企业要深思的问题。这些副产品或技术趋势,如何与台湾优势结合,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大趋势背后的副产品、边缘服务,这点商机不值得主流业者来经营。难度高,又看不上眼,难怪我们活得好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