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应用 影音
Microchip
member

电子六哥东协南亚战略(9):国家、产业背书的隐性价值

在全球化的时代,经济规模、效率是生产制造的关键要素,而地狭人稠的台湾,更是将产业群聚效益发挥到极致。

2000年前后,台商大举前往国内发展,生产基地也从珠三角延伸到长三角,甚至成都、重庆、郑州落脚,国内的经验是垂直分工的极度发展。加上iPhone出现、国内本土经济蓬勃发展,在国内制造2025的概念下,给了国内建构本土电子工业供应链的契机。

在地政府支持的电子大厂遍地开花,开始与台商争抢苹果(Apple)供应链,而国内本土业者除了垂直整合的条件之外,更可以利用本土市场往水平整合的创新需求推进,很多人都预判台商的好日子已经到了尽头!

如同前述,1979年新竹科学园区创立之初可以用乏人问津来形容,但台湾的产业政策跟企业经营一样充满了弹性。不像是日本的竺波或韩国的大德科学园区,过度偏重研发,导致科技类的生产制造活动难以落实。

台湾的科学园区也欢迎量产制造,更与几公里外竹东工研院高度连动,两者之间相互支持,但不相互统属,也保持了该有的独立性与弹性,这些都是新竹科学园区的成功要素。

1980年代的中期,台湾个人电脑与周边设备制造业开始起步,从汐止一路往南延伸的科技工业带,正因为新竹科学园区有了很好的中继力量。本土的电脑制造业、海归的半导体菁英,都在竹科的大旗下形成新的产业聚落,如今更因为半导体制造能力而名闻遐迩。

竹科有限的土地已经充分利用,政府在台南、台中复制了产业聚落,也得到很好的成效。但我们相信「竹科」的大名不仅可以是台湾的护国神山,更是台湾产业新南向的尖兵。

诚心建议竹科以授权或合作的模式在南向国家插旗,有了竹科之名,台商更容易形成产业聚落,而在地政府「忌讳」竹科之名,也不至于过河拆桥,将竹科经验传承、复制、善用到海外,可以让竹科的无形价值再创新局。

为拥有近40年资历的产业分析师,一手创办科技专业媒体DIGITIMES,着有《决胜矽纪元》、《矽岛的危与机》、《东方之盾》、《断链之后》、《科技岛链》、《巧借东风》等多本着作。曾旅居韩国与美国,受邀至多家国际企业总部及大专院校讲授产业趋势,遍访国内、欧美、亚太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