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20这20年间,台商前进国内,各做各的。NB、手机订单是「由上而下」的经营格局,谁拿到订单,谁就可以成为市场赢家的零和游戏,苹概股、星空联盟的说法不胫而走。
也因为这样,跨集团的合作提议充满了尔虞我诈的心思,但现在一方面台商都明白,自扫门前雪的时代已经过去,跨业整合、专业互补,甚至共建「海外聚落」都会是重要的选项。
但进入「万物联网」的新时代,市场需求形成上下交错的新格局。不仅智能应用的商机具体成形,未来的电动车、车联网不会越过东协南亚的重要国家。
加上G2竞争的大格局下,印度、东协主要国家除了与台湾直接接触之外,更会间接透过美国调整台湾过于依赖国内生产基地的现实。
未来新兴市场,印度有结构性优势
DIGITIMES一再强调印度在未来的ICT市场拥有结构性的优势。由于市场蓬勃发展,在地业者不再像以往一样的斤斤计较,价格导向的寻找产品供源。现在是谁拿得到优质产品、效率化的供应在地市场就可以得到丰硕成果。
面对印度市场,表面上是生产连结激励(PLI),但实际上台商必须长期布局,14亿人口的印度有市场纵深,不可能手到擒来,台湾有产业纵深,不必只以短期效益为目标。
印度期待立竿见影的短期成果,台湾就应该以双赢的布局,思考长期的效益。如何分阶段经营,逐步收割,长期可以共创、共享、共荣。简而言之,台湾要「战略清晰,战术模糊;软硬整合,虚实并进」。
台湾的优势在于「产业纵深」与从无到有的产业经验。过去台厂躲在品牌背后专注量产,总是以「毛三到四」自嘲。虽然在国内的生产基地以量产傲人,但厂商都知道,规模愈大、毛利愈低,凭藉的是低廉的资金成本,与极少犯错的本事。
台商干部自嘲卖肝,但也因为30、40年夙夜匪懈,产业的纵深无可比拟,也成为台湾牢不可破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