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推动智能电网 软硬件兼顾才有未来 智能应用 影音
D Book
236
宜鼎
Event

台湾推动智能电网 软硬件兼顾才有未来

  • 杨乃仁

智能电网要成功,有赖数据库应用处理相关信息。
智能电网要成功,有赖数据库应用处理相关信息。

随着智能电网的趋势席卷全球,对ICT产业已构成全面性的影响下,台湾自然也不可能落于人后,尤其行政院于2008年通过「永续能源政策纲领」后,为了完成提高能源效率、发展洁净能源、以及确保能源供应稳定等3大目标,如何藉由智能电网,提高电力使用效能及电网再生能源容忍度,并同时带动台湾电力相关产业,也成为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高低压AMI市场各擅胜场

在经济部能源局及台电的推动下,斥资新台币360亿元的「智能电表基础建设(Advanced Metering Infrastructure;AMI),已在2010年6月正式启动,能源局也自2010年9 月起,陆续于台北及新竹地区换装300 户家庭智能电表,作为低压AMI布建计划的示范系统,用户每天的用电信息都会自动回传至控制中心,用户也可随时上网查询自身用电信息,以管理电源使用方式。

目前有意投入AMI的业者,包括正文、中磊、讯舟、大同、士林电机、中兴电工等。据大同新能源事业部总处长林常平表示,AMI市场最大的特性,在于设备必须承受长达20年的使用期,不同于消费性电子产品只需要短暂几年的要求,因此产品技术必须相当稳定且精确。

目前AMI的市场可依应用区分成高压和低压AMI。高压AMI可达10,000~20,000伏特,主要应用于高用电户如工厂、卖场。由于高压AMI总用户数仅达2.3万户,但用电比重却高达58%,更换效益极高,已是台电优先推广的项目,目前已有包括台铁、高铁、中钢等600家业者改装完毕,预计在2012年以前将挹注新台币16.9亿元,完成所有的高压AMI建置工作。

低压AMI则为一般家庭用户常见的220或380伏特,由于用户适量庞大,建置脚步略慢,台电目前是计划先建立电表功能测试平台及技术验证,并将在2年内完成1万户的安装,并进行技术验证及测试。如果顺利,将于2013年进入基本布建时期,届时,市场对智能电表的需求量,则将增至100万户以上。

因此,台湾低压AMI电表市场,可能要等到2016年,配合台电新费率等措施实施后,才可望有显着的成长,预计该年用户可达500万。

除了硬件研发 软件管理应用也很重要

eMeter全球联盟暨合作夥伴副总裁Lisa Caswell指出,科技技术、相关法规、对于强调绿能的环境以及各地的合作夥伴,都会影响智能电网的推广,但唯有能安全并具扩充性的保存,由智能电表收集而来的信息,才能持续开发高效能的应用。因此,除了硬件产品的开发,前端的智能电表与后端数据库的整合,也是不可轻忽,才能达成完整智能电网架构的实践。

尤其在全球都将智能电网视为今后能源基础建设重要关键的情况下,预计2012~2016年间,全球将新安置超过4.75亿个智能电表,台湾智能电表业者,显然不能只注意硬件研发,而要注意软件应用及管理。如目前由工研院所主导的智能电表系统技术研究计划,已预计在2011年底前完成第二阶段的规划,除了安装更多的智能电表外,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协助相关人员拥有启动定制化模块的能力,让台湾相关产业有机会采取完整解决方案的型态,将系统销往其他地区。

除了节能减碳的趋势外,随着通讯、网络、控制等技术蓬勃发展,提高人们对家庭实现生活现代化、舒适化及安全化的要求,为了落实智能居家概念所提供的便利、舒适、娱乐性,集结通信、自动、控制及安全的整合技术,重要性将更为提升,而其中扮演节能省电、能源有效运用的智能电表及智能电网,未来也将成为智能居家市场推动的要角,也让智能电网市场从工业到家用,有着无限宽广的发展空间。

政府的执行态度是成功关键

智能电网一旦成形,在实时反应发电成本的考量下,除了可望发挥降低能源消耗的应用外,也因为成本及费率的透明化,许多不合理的电费结构,也可望有所改善,目前由纳税人缴税来补贴台电公司亏损的不合理状况,也可能因此迅速终结。

但台湾虽具备发展智能电网系统的资通讯技术,也有足够的能力能够自主开发智能电表模块,但对下游产业的用电端管理服务系统领域,不管是安全性或可靠性,其实都还不是很熟悉,未来的信息技术应从整体性及全面性来规划,如从用户端到用电数据,以及至蒐集站的传输技术,由于目前尚未有统一标准,要设计或制造出符合国家标章的系统服务,并不容易,智能电网系统未来必须针对传输系统制定出统一标准的制式规章,才能对台湾发展智能电网市场,产生足够的助力。

但也有业者指出,由于台电公司属经济部国营事业,也是智能电网的主要执行单位,以台湾目前的政治生态,一旦执行碰到困难,无论原因是规划不佳、法令不完备,或是执行疏失,所有责任不只是台电公司要概括承受,连带会影响政府整体形象,势必会造成执行上的严重顾虑,执行时是否会绑手绑脚、瞻前顾后,恐怕才是台湾智能电网推动最大的阻碍。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