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医疗服务渐成形 确立标准为当务之急
增进全民健康与医疗照护,向来是各界相当重视的事务,行政院在2009年9月8日核定的「健康照护升值白金方案移动计划」中,其中主轴之一即为「发展台湾智能医疗服务」,行政院于2009年11月18日更进一步同意「加速办理智能医疗照护计划」,就是希望能利用台湾资通讯的产业优势,提供国人创新医疗照护服务,增进医疗服务之品质及效率,缩短城乡医疗资源落差,并可带动国内医疗照护、健康、资通讯、生技、保健等产业的发展。
智能医疗照护计划执行至今,主要的执行成效以电子病历、医疗影像数码化及传输、线上健康照护计划为主。在电子病历计划方面,卫生署表示,目前已有178家医院实施、35家医院已通过跨院交换互通查验、配套措施(法规面、技术与标准面、安全面及推广面)均已完成。
在医疗影像数码化、影像传输计划方面,目前已完成影像交换中心平台环境建置及系统开发,并完成126家区域级以上医院闸道器安装。具体成效方面,在山地离岛医疗影像判读时间,已由1周缩短到2日内,卫生署预估光是2009年,民众就医往返交通费用就节省了约7亿4,089万元。
在线上健康照护计划方面,卫生署目前已于北、中、南、东等4区建置4大医疗团队,并串联共58家医疗照护机构;预期产业效益,卫生署推估至2010年底的使用人数达1,800人,加入医疗照护机构58家,产值约9,771万元;预估至2014年底,累计使用人数可达50,009人,医疗照护机构累计至1,128家,产值约29亿余万元。
行政院长吴敦义表示,智能医疗服务执行至今,已有了初步成效,但医疗照护产业的发展涉及许多面向,吴院长指示卫生署除与相关部会加强联系、密切合作外,并应适时引进民间资源,扩大参与层面,以达成计划目标及预期效益。
构建医疗「系统」 成为迫切问题
政府的积极带动,对于智能医疗服务的发展,自然是一大助力,但迈向智能医疗终非一蹴可几,智能医疗服务未来若要持续推动,除了要克服原有环境限制及拓展未来应用潜能,也必须兼顾内部的发展走向及外部的整合需求。
IBM全球董事长及首席执行总裁彭明盛(Sam Palmisano)更指出,现有的医疗业其实并没有形成1个「系统」,严格说起来,只是1个相关行业的集合,而这些大大小小的行业运营方式彼此相似。为了要让智能医疗服务体系能够顺利运作,构建1个真正的医疗「系统」,是目前最迫切的问题。
彭明盛指出,1个可靠、具弹性,可以正常运作的系统,需要具备4种特性:1.系统的目的必须明确;2.相关要素必须能连接起来;3.对系统及关键元件的状态能够持续并有力的掌握;4.系统必须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但目前的医疗业却不是如此,尽管医疗业拥有高品质的医疗研究能力、医院设施、医学院、紧急应对流程和医疗药物等,但彭明盛认为,这些要素之间并没有形成真正的联系和互联互通。事实上,这些医疗要素,目前并没有共同标准和连接界面,信息流通十分困难,分隔两地的医疗院所,就算是同属1个医院体系,病历数据仍有可能无法互通。
确立共同数据标准 串接系统流程和数据
为了能够让以病患为中心进行优化的智能医疗得以实现,让医疗效率得以提高,将失误降到最低并实现更好的结果,拯救更多生命。彭明盛建议,医疗内容必须先确立1个公开共同的数据标准,才能将整个系统的流程和数据相互联结起来。
其次则是要将智能医疗服务扩及预防及初级护理体系,而不能只是关注急诊重症,才能让每个人因为智能医疗服务而受惠。在影响范围扩大的情况下,不管是病患、医生、护士或医院间的关系,势必会出现许多前所未有的变化,各界必须通力合作,充分沟通,才能面对不可知的未来。
更重要的是,未来许多智能医疗科技,势必会也冲击现有的法律规定和道德尺度,如在人体内植入电脑芯片、吞下监测健康的药丸、让保险公司可以检视病历等,政府相关政策能否实时配合,攸关智能医疗的成败。
因此,台湾IBM建议,医疗院所未来应以当前政府力推的电子病历为基础,再将商业智能及统计分析带进医疗经营管理及研究领域,先行提升医疗院所的决策能力,再进一步整合既有资产,创造新价值及新整合通道,更可为医疗服务带来革新的动力,只要能确保医疗设备及资产的可用性,持续实践以病患为中心的医疗体系,国人必能享有高品质的智能医疗服务。
- 智能医疗服务渐成形 确立标准为当务之急
- RFID串连医疗资源 有效提升医疗品质
- 积极推动系统信息标准化 迎接全球化智能医疗服务时代
- 推动云端服务 电子病历成智能医疗焦点
- 信息安全成智能医疗推动关键
- 智能医疗带动 医疗电子产业商机可期
- 尚立OGA智能医疗随选系统整合方案 逐步导入坐月子中心与养生村
- 电子病历最后一里 全景医疗病历文件仓储系统
- WiPHI微型无感之无线心电图机与临床信息线上应用
- 泰博科技研发线上医疗监测产品 率先获得Continua联盟认证
- 医疗专业级显示 推动更精密的医疗新纪元 蓝宝科技ATI FirePro 专业显示卡完整支持医疗用显示器
- 智能医疗发展前景看好 相关厂商该如何因应潮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