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云端服务 电子病历成智能医疗焦点 智能应用 影音
D Book
231
AWS港都创新日
Security Summit

推动云端服务 电子病历成智能医疗焦点

  • 杨乃仁

电子病历实施普及后,病人将可在任何医院,透过健保IC卡,在病人同意及医师授权下,完整取得过去的病史数据,提供连续性的照护,这些都是过去采用纸本病历无法得到的成效。法新社
电子病历实施普及后,病人将可在任何医院,透过健保IC卡,在病人同意及医师授权下,完整取得过去的病史数据,提供连续性的照护,这些都是过去采用纸本病历无法得到的成效。法新社

透过智能医疗,医疗体系的运作将更为经济、服务品质更高、效率更加改善,连带地,医疗服务亦将更为实时且便捷。然迈向智能医疗并非一蹴可几,不过的确有方法可循,其中最受瞩目的技术,便是云端运算。

云端运算技术 成为智能医疗的好帮手

云端运算集合各种当前最重要的电脑运算资源分配与利用的最佳技术,举凡网格运算(Grid Computing)、公用运算(Utility Computing)、软件即服务(SaaS),都与云端运算相关。透过该技术,数据与软件服务被移往网际网络上大型、共享、可延展的数据中心。凡具备联网能力的电脑终端装置皆可存取云端数据中心所提供的运算、存储及应用程序,就如同超级电脑一般。再者,今后电脑运算将如同水、电等公用资源一般,只要联网即可使用,而不需花大钱自行投资。

资策会创新应用服务研究所云端服务技术中心主任李汉超表示,透过虚拟化运算技术、平行运算技术及虚拟终端技术,云端运算在功能上因而能分别提供一机共享、多机分工及桌机线上代管等功能。在架构上,整个云端是由底层云端基础架构及上层云端应用软件所构成,其中云端基础架构则由运算网格、存储网格、数据库网格及中间软件汇流排所组成。该运算架构所带来的显着效益包括:公用运算、降低使用者成本支出、资源分享及扩展、IT管理的简化、集中化安全提升、多备援点之高可用性等优势。

李汉超认为,医院信息系统想要升级至云端运算,必须解决实体硬件隔离之管理愈趋复杂化,以及数据海啸的挑战。1个理想的信息系统云端化架构,必须包括虚拟化存储、虚拟化主机、虚拟化个人电脑及高延展应用系统。但从前医疗由于缺乏数据的整合与分析,所以无法进行临床流程的改进作业,所以必须着手病历电子化的工作,并进而实现智能医疗?照护的极终目标。

病历电子化是各国共同目标

事实上,病历电子化确实已成为全球有志推动智能医疗的国家,有志一同的政策。如美国打算投入金额高达200亿美元的联邦资金,以实现大范围部署电子病历的目标,并降低长期成本、提升医疗开支的效果,改善美国的医疗保健系统;而大陆卫生部也已公布「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对电子病历进行标准化建设。

受全民健康保险制度之赐,台湾医疗院所病历数据电脑化的状况相当普及,根据卫生署在2005年底所进行的「医疗院所病历电子化现况调查」结果显示,当时就已有5成以上的医院病历数据进行电脑化,约3成医院病历电子化已进展至院内整合阶段,并逐渐迈向院际之分享与交换应用,显示过去几年推动病历电子化之发展已具初步成效。

卫生署从2009年起,也已在「加速办理智能医疗照护计划」中,新增「加速医疗院所实施电子病历系统」子计划,计划期程自2010年至2012年,总经费需新台币60.4亿元,其中2010年就编列了约6、7亿的预算来推动电子病历。预计至2012年时,全国医院实施电子病历比例要达80%,400家;可提供跨院查询电子病历的医院比例,则要达至少60%,约300家;全国诊所实施比例达70%,约1万4000家。

电子病历普及后 民众可获得连续性照护

卫生署指出,一旦电子病历实施普及,未来病人可在任一家医院,透过健保IC卡,在病人同意及医师授权下,就可完整取得病人过去的病史数据,提供连续性照护,希望能在2014年达成医疗机构全面实施电子病历、病历交换系统。

但电子病历在推广上,除了所需要的费用不低外,由于医院及其他医疗环境的工作流程非常复杂,众多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技术员以及各类行政人员,经授权后皆可进入电子病历数据档,如何有效地保护这些电子病历的安全,不致于造成病人的隐私权遭到侵犯,也成为电子病历推动过程中的主要挑战。

因此,包括如何防止黑客入侵,导致病人数据被篡改,或临床系统被破坏;避免因为电子病历系统的授权,而造成使用者滥用健康信息档案,都是必须注意的课题。而电子病历系统数据需要保管的时间可能长达数十年,势必也会面临长期管理不易的问题,如何确保政府或企业不会非法介入私人医疗保健问题,更是许多人关注的焦点。

病历电子化能否成功推动,除了要提高医疗机构导入电子化的诱因外,医界与民众对使用电子病历的信心与信赖更是关键,除了与医疗信息隐私保护相关之法律议题宜详加检视,并适当调整外,医疗信息安全技术未来势必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