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动系统信息标准化 迎接全球化智能医疗服务时代 智能应用 影音
D Book
236
Digikey microsite
INSIDE

积极推动系统信息标准化 迎接全球化智能医疗服务时代

  • 杨乃仁

随着资通讯技术的发展,许多企业与国家都在重新思考医疗服务的运作体系。而智能的医疗体系,要有良好的联系、健全的数据,以及更快速、详细的分析,借此改善研究、诊断与治疗。法新社
随着资通讯技术的发展,许多企业与国家都在重新思考医疗服务的运作体系。而智能的医疗体系,要有良好的联系、健全的数据,以及更快速、详细的分析,借此改善研究、诊断与治疗。法新社

增进全民健康与医疗照护的效率与品质,一直是每个政府与社会不断致力改善的工作,而健全的医疗服务体系,不但是社会安定的基石,还可带动医疗照护、健康、资通讯、生技、保健等产业的发展,也让医疗改革在世界各国几乎都成为主流议题及政策方向。

事实上,全球各国的医疗照护体系,正因为人力及资源不足,以及各种新病症的涌现,面临重重的挑战。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所公布的2010年「世界卫生统计」,2000~2009年护理和助产人员平均密度比例最高的欧洲地区,每万人口有55人;而最低的非洲和东南亚,每万人口却仅11人,只有欧洲地区的5分之1,显示医疗人力不足的问题十分严重,势必也会影响医疗品质。

医疗照护 供需失衡

但即使是先进国家,人口老化、医疗失误等问题,依然造成相当大的困扰。以美国为例,预计到了2030年,老年人口将占20%,耗用医疗支出更高达50%。但医疗照护供需比平均,仅为1.5:1,000,也就是1,000位病人仅能得到1.5位医护人员照顾,显示医疗照护已出现严重的供需失衡现象。

而台湾也已经开始出现类似的问题,根据内政部2009年统计,65岁以上高龄人口超过245万人,占总人口数已突破10%,预估20年后,更将增加到500万人。值得注意的是,人口老化的社会,将会耗费更多的医疗资源,如美国医院现阶段的加护病房中,年龄超过65岁以上的病人已达38%,而加护病房病床数虽占医院总病床数10%,支出费用却可能高达医院成本的30%。

由于医疗照护专业人力的不足,让医疗服务的工作负担变得更加繁重,也让医疗照护人力一直存在着高流动率问题(约在20%~30%),更衍生出许多医病纠纷。IBM指出,美国每年因医疗失误的损失金额,已高达170亿~290亿美元;英国病患等待入院手术的时间平均为4周,严重影响病患权益,更显示医疗服务资源不足所带来的严重性。

但由于重症医疗专业人力养成非短时间内可达成,如何维持一致水准的医疗品质,已成为医疗照护体系的一大挑战。

医疗信息技术改革 成为关键

在医疗改革的千头万绪里,医疗信息技术改革是极为关键的一环,原因就在当前医疗服务体系的运作必须仰赖多重信息系统的支持,系统愈是强大灵活,就愈能彰显运作效益。力推健保改革的美国欧巴马政府,就将「医疗信息技术与医疗改革结合,走向信息驱动的医疗服务体系」订为目标之一。

事实上,随着信息及通讯技术的日新月异,许多企业、产业,甚至是国家都重新思考其运作体系,并以各种崭新方法来运用信息及通讯技术,以更智能的方式运作。相较之下,面对以加速度持续向前迈进的技术发展,医疗体系是否拥有善用技术的能力,并展现智能化的效益,答案恐怕有待商榷。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早已将许多以科技提供的便利服务视为理所当然。以银行体系为例,跨行提款及网络转帐等,仅在弹指之间就能完成;至于航空体系,订位、票务及里程酬宾计划,更早已是一体连动的流程。这些不同体系的共同点,就是同样具备数据共通标准及界面,才能支持信息的流动传递。

医疗服务体系 未有系统数据共通标准及界面

反观医疗体系,参与成员无论是在流程或信息,都仍未有如此紧密的整合,彼此之间重复作业及层层转派的状况层出不穷,导致难以在关键时刻取得拯救生命所需的重要信息。

据了解,全球医疗费用每年合计虽已超过5万亿美元,但以美国为例,有6成以上、超过6成的美国医院必须同时管理超过百种以上的信息系统及界面,以中小型医院居多的台湾,更因为IT人力与管理资源不足,面临重重挑战。

此外,部分医院朝向体系化发展,如长庚体系、北医体系、彰基体系、署立体系、台大体系、荣总体系、联新加坡际体系等,因为多分院的管理考量,未来势必也得积极面对整合、降低支出与有效控管等问题。

因此,智能的医疗体系,要有良好的联系、健全的数据,以及更快速且详细的分析,借此改善研究、诊断与治疗。达成上述目标的前提之一就是标准化,医疗信息必须有公认且开放的数据标准,这是横跨整个体系相互连结作业流程和数据蒐集的唯一方法,医疗服务体系才有可能如同前述的产业体系一样具备协同合作的能力,进而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