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电池市场兴起 锡力瞄准运输应用全力抢进 智能应用 影音
D Book
236
太阳诱电microsite
electronicAsia 2025

燃料电池市场兴起 锡力瞄准运输应用全力抢进

  • 朱雅琳台北

锡力科技高雄游艇展展出其成果。
锡力科技高雄游艇展展出其成果。

在丰田去年发表氢能车款「Mirai」议题的成功带动下,再加上今年本田也将正式推出「Clarity」氢能汽车,发展已久的燃料电池技术,由于具备无污染再生能源的特色,终于在商业化市场中开始崭露头角,也可望推动新的商机兴起。

成立于2012年的锡力科技从先从游艇应用切入,已成功打造「沐洋号」、以及「希望之星号」等绿能电动船所用的燃料电池系统,并正式启航营运,证明了其开发运输应用系统的能力,未来公司将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扩展到包括巴士、卡车、甚至小型三轮车等不同的运载工具,积极开拓市场。

锡力科技总经理黄治文在日前举行的「高雄游艇展」上介绍该公司新推出的YCS-MB109系列产品,锁定动力型应用,其单模块的功率输出超过15KW,在同功率等级下的体积与重量分别只有前一代产品的一半与三分之一,因此更能够有效利用空间,在大功率领域中兼具轻量化与小型化的优势。此外,新产品特别整合了CAN 2.0B汇流排界面,采用符合IP67车规防护等级界面,是完全因应运载应用所设计,可透过并联架构满足动力需求,加速业者的整合速度。

系统整合业者将是推动商业化应用的关键

黄治文指出,在燃料电池市场的整体供应链中,涉及交换膜、双极板、电堆等关键零组件,并需要配合氢气供应等基础设施的齐备才能打造完整的氢能产业。然而要真正能将技术推广至商业化应用,仍有赖系统整合业者扮演重要推手,把技术端与应用端串联在一起。

也因此,锡力科技透过与国际大厂合作,整合其关键零组件,开发出适合终端应用的系统产品。「我们的核心技术在于燃料电池与系统部件以及氢气供应的结合设计与匹配,以打造出具商用可行性的整个电动化的传动系统(Power train),协助业者能真正导入应用,我们的技术可为各式燃料电池创造理想工作环境,达到性能与寿命的最佳化,」黄治文强调。

「我们开发的燃料电池系统必须能符合真实世界的效能需求,像是温度、震动、可靠度、续航力等各种问题,同时还要兼顾成本效益,这些都是系统整合业者需具备的差异化能力。对台湾业者来说,虽然上游关键材料的基础研究并非强项,但在机械加工、金属处理、机电整合等各方面均有优势,更应该掌握燃料电池市场兴起的趋势,朝系统应用发展,创造产值。」

以成为全球最大的燃料电池系统整合业者为期许,锡力科技目前正广泛与国内外相关业者合作,特别是作为台湾燃料电池相关零组件业者的测试平台,希望能共同拓展商机。

瞄准交通工具市场  企图建立量产能力

黄治文认为,随着非核、洁净能源议题的持续发烧,燃料电池技术未来必定能在新能源应用中占有一席之地。以日本积极打造的氢能社会蓝图为范例,这也是天然资源有限的台湾可以参考的。

不过燃料电池必须能跨过量产技术的门槛,才能真正朝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发展。像丰田的Mirai氢能车,虽然成功创造话题,但目前它的年产规模大概只有3,000辆,比例还非常小。对此,黄治文乐观地指出,这需等待加氢站等基础设施的就绪,当整个配套完备后,整体产业的量产能力必然会加速发展。

对锡力来说,则是看好中国十三五计划预计要在2020年达到3,000万辆新能源车辆带动的商机,其中亦把燃料电池纳入重点工作。「我们目前已针对大陆的巴士、卡车等应用展开洽谈,有非常好的进展。期望今年能完成原型开发,明年底开始小量试产。」黄治文表示,大陆对于减碳的需求特别紧迫,希望能快速将新能源车推矢量产应用。但对燃料系统整合业者来说,由于过去主要是以定制化设计为主,要建立量产能力将是另一项挑战。

「我们还在试图定义燃料电池系统的量产生产线,这还需要一些摸索的过程,但随着市场与技术的成熟,我相信这个门槛是能够跨越的,并希望能在明年底完成系统的量产生产线建置,以因应未来的市场需求。」由于看好未来商机,锡力预计将增加人员编制,逐步迈向资本市场,以进一步扩展营运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