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云端趋势有哪些重点? 混合云、IaaS市场成长最强劲
2022年即将进入下半场,企业也持续加速迈向数码转型。台湾公有云市场成长强劲,2025年产值上看新台币830亿元。AI新创爱卡拉(iKala)19日发布与IDC合作「2022产业云端应用趋势大调查」,iKala观察,在后疫情时代巨变的环境下,企业加速数码转型脚步,也提升云端运算服务市场需求,而未来包括像是混合云及多云布局、顾客关系优化,以及云端网安等,也将会是未来企业评估上云的三大重点。
全球塞港大乱斗 海运产业危机如何变转机?
疫情改变了世界的日常,扰乱全球秩序,其引发的供应链动荡更使全球饱受煎熬,直到今日,港口壅塞现象仍未缓解。运输是一种衍生的经济行为,尤其全球贸易近九成仰赖海运,与国际经济息息相关,也因此塞港,塞的不只是港,更堵住全球贸易往来的脚步,大伤产业链的运转。 塞港问题究竟何时解?台湾港务公司董事长李贤义保守看待,认为2022年恐怕不会好转。但事实上,塞港问题,是多重问题所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数据为王时代 台湾大车队如何打造新生活服务生态圈?
「台湾大车队如今不再是交通运输产业中的一环,而是以数据驱动的科技服务公司。」移动服务产业人士道出这句话,显示台湾大车队董事长林村田接下车队近17年,全公司进行转骨后的结果。 据了解,台湾大车队稳站出租车业者市占第一,达24 % ,全台车队人数2.2万人,每年服
因应产业诡谲变化 善用云运算大数据进行智能预测
结合云端运算与大数据的智能预测,可提供未来经济趋势预测与强化制造业预测、量化、规划的能力以因应市场动态与外部变局,以减少库存、提升获利、强化竞争前瞻,并透过持续、实时监测与掌握最新的内部与外部变化以维持作业正常。 根据IndustryWeek报导,制造业面临消费者行为变化、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起伏、供应链破坏等全球市场不确定性的挑战日益严峻,亟需强化预测能力以提早
全球企业加码数码转型 供应链优化与客户体验为重点
IDC指出,在疫情略微放缓之后,2022年将看到更积极的数码转型科技投资成长。IDC预测,2022年全球用于商业实践、产品和组织的数码转型(DX)的科技投资支出将达到1.8万亿美元,比2021年成长17.6%,且在2022至2026年预测都会保持这种成长速度,5年的年复合成长率(CAGR)预估为16.6%。 特别是随着企业加速追求数码优先策略,这些投资正大幅导向内部营运和外部直
云端代工厂现身 台湾AI创新生态系萌芽
40年前政府主导台湾成立新竹科学园区,工研院技转成立联电、台积电,开创了台湾晶圆代工产业的序幕。时至今日,AI几乎已无所不在,台湾能不能在软件与AI技术上也开创新的可能?科技部几年前已经有了答案,在政策支持下,AI创新生态体系正在萌芽中。 政府几年前提出「AI科研战略」报告时提到,台湾有几十年的资通讯研发与制造经验,应该结合本土厂商的力量,建构出优异的超级电脑和云端平台,让产
产业数码转型 AI已无可替代
政府资源投入对学研界乃至产业界都有引导作用。按照行政院当前政策,台湾未来几年都将在5+2产业创新的既有基础上,发展「六大核心战略产业」,深耕前瞻技术研发,推动产业导入智能制造、人工智能(AI)、5G应用,强化产业优势。根据政府部门规划,经济部和科技部(计划改制为国家科学及技术委员会)将共同投入以AI为核心技术的云时代产业数码转型任务。 根据政府研究信息系统(GRB)的定义,A
汽车进入智能化时代? AI于自驾、座舱中的应用
波士顿顾问公司(BCG)预测,2025年全球自动驾驶车(简称自驾车)市值将上探420亿美元,而部分实践自动化、智能化车辆将占整体车市的12.4%,而直至2035年止,预期该智能化车辆市场规模将持续呈倍数成长,智能化、自驾化在汽车产业将成为不可逆的发展趋势。 欲讨论人工智能(AI)于车载方面应用,则不可不提及此三大方向:首先为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衍伸出的Level 5以
一度让养乐多销量变3倍 安眠商机有多大?
以经济先进国家为中心组成的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统计,日本每日人均睡眠时间7小时22分,比38个会员国平均的8小时24分少了62分钟,睡眠不足造成的经济损失,据日本经济新闻(Nikkei)报导,约达15万亿日圆(约1,170亿美元),带来日本厂商研究安眠市场的动机。 根据日经报导,目前睡眠相关IT应用市场,可分成四类:一、医疗服务的失眠症治疗App;二、医疗设备的检测装
从天灾到人祸频传 AI如何打造后疫情韧性供应链?
细数过去三、四年,从中美贸易战、COVID-19新冠疫情、塞港缺柜、原物料齐涨、净零减碳到乌俄开战,甚至工厂火灾、停电跳电等事故频传,从天灾到人祸,正全面改写全球供应链的新秩序,供应链布局的基础,也从过往的降低成本变成「降低风险」。 KPMG最新发布的《2022全球制造业展望》报告中也指出,未来供应链风险将被视为最大的威胁。像是持续两年多的疫情对制造供应链带来诸多影响,包括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