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2.0时代:One World, Two or Three Systems?
川普(Donald Trump)上任美国总统后不断点火,除自2月1日起对加墨加征25%关税(已暂缓30天)、中国加征10%外,2月中可能加征半导体、药品、钢、铝、铜及石油天然气等项目关税,且放话要对欧盟加征关税。若说川普第一任发动贸易战后全球供应链体系走向「One World, Two Systems」,依当前发展态势,供应链将走向新的One World, Two Systems,甚或「One World, Three Systems」所谓的One World, Two Systems是指美中贸易战后,供应链从以中国大陆为主要生产基地的全球化生产体系,走向分裂的美国体系与中国体系。在美中贸易战进一步演变为科技战,联手盟友进行出口管制与技术管制,而中国倾全力加速建立自主可控供应链后,演变为「China」与「Beyond China」两体系—中国市场与自主供应链、及中国外的市场与供应链。川普上任后绝对美国本位的激进关税作法,供应链面临必须直接前往美国境内设厂的压力。根据1月底KPMG对250家加拿大企业所作调查,有48%的业者計劃投资美国并设置营运据点,以服务美国市场与降低成本。在臺湾,纬颖已发布重讯说明,将与客户协商并调配全球产能,不排除转移生产据点降低冲击。延伸报导关税新政转弯仍不能大意 服務器ODM客户积极评估迁移接下来供应链体系将出现两种可能的新走向,走向一是One World, Three Systems— 「USA」、「China」、与「Beyond China & USA」,亦即区分为供应美国市场的供应链、供应中国市场的供应链及供应其他市场的供应链。与先前体系主要的变化是,高关税下出货美国市场的货品需转移至美国在地生产。走向二仍是One World, Two Systems,但其内涵完全翻转,由过去的China与Beyond China两体系,转变为「USA」与「Beyond USA」两体系。对供应链来说,美国市场规模大,只好忍痛前往设厂,但在考量生产与运筹成本情况下,需就非美国市场整体考量供应链的运作,以挤出获利空间。之所以造成供应链体系的重新调整,原因在于川普1.0时代主要采取对中国进口货品课高关税的作法,而川普2.0时代是对美国主要贸易国家进行无差别攻击,甚至愈是盟友国家受伤愈惨。虽说美中贸易战开启「China+1」时代,但供应链真正大规模转移则是在新冠疫情后,而供应链转移至少需要5~10年以上时间,即便像是越南与印度逐步建立在地手机供应链,但中国迄今仍是最主要的生产据点,遑论其他的科技产品。未来的供应链体系会朝走向一或走向二发展,决定因素在于川普在激进关税政策外,是否会加大或松绑对中国的出口管制。拜登(Joe Biden)任内除关税外,陆续对中国祭出各种的出口管制措施,其中包括2022年10月的半导体与超级电脑出口管制,卸任前更祭出包括成熟制程301调查、三级列管的AI扩散临时最终规则、中俄聯網车销美禁令、及扩大先进制程芯片管控等。美国这些持续加码的管制政策,让供应链确信若要对非中国市场出货,必须积极建立中国外的生产体系。但若川普的施政重点仅在于透过高关税强化美国境内生产,而未继续加大对中国的出口管制,甚至在部分项目上加以松绑,如此一来,业者已为在美国投资伤透脑筋,在整体投资与营运绩效考量下,若无客户端压力,将可能继续倚重中国这个全球最完整、最低成本、最高效率的供应链体系。 在整体投资与营运绩效考量下,若无客户端压力,供应链业者将可能继续倚重中国这个全球最完整、最低成本、最高效率的供应链体系。如此一来,除加、墨两国是川普2.0时代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外,供应链转移到东南亚、印度的速度或将趋缓,影响这些新兴国家发展产业的进程,而对这几年部分未保留工厂已彻底迁出中国的臺商与外商来说,恐将不利于未来争取客户订单及与中国对手竞争。
2025-02-06
从净利与净利率 分析EMS/ODM发展差异
2024年前20大EMS/ODM业者,包括中国9家、臺湾7家、及北美4家业者,这是以营收来进行排名,若是以「净利」与「净利率」,来检视这二十家业者,又会透露出哪些信息呢?若将这二十大业者的营收为X轴,净利为Y轴,取对数作图,可以明显发现沿著一条斜线两侧分布的趋势,这告诉我们,大型EMS/ODM要赚钱,事业规模非常重要,规模愈大的业者,往往能赚到更多利润。富士康、广达与立讯便是明显例子。这三家业者是营收前三大,其营收分别为2,137亿、439亿与360亿美元,而净利(初估)排名则是富士康、立讯与广达,分别赚了50亿、19亿、18亿美元。但若就各家业者营收与净利排名加以检视,自然会有些异常分布的业者,其中净利排名较营收排名为前,且差异至少为3个名次者,包括了Jabil(3)、Flex(3)、纬颖(8)、蓝思(8)、Celestica(3)及Sanmina(4)。其原因要从净利率来看。若观察这20大业者,净利率分布在0~7%,若以净利率3%作为分野,可看到上述6家公司都在3%之上,尤其纬颖与蓝思的净利率,更高达6%以上。此6家业者加上立讯与广达共8家,便是净利率领先的族群。何以领先?原因有二,一是切入高毛利市场。北美四大业者在两岸供应链业者相继崛起后,就逐步退出了量大的3C市场,而著重工控、车用、电信与云端、航太国防与医疗领域。而广达与纬颖,抓住了云端业者成为服務器最大客户的趋势,发展ODM direct模式,更迎来此波AI服務器爆发商机。二是垂直整合所导致。立讯与蓝思都从零组件业者起家,立讯作连接器、蓝思作机构件,持续扩展到其他零组件或模塊,尤其立讯靠著一系列购并快速成长,之后才进到整系统组装,由于零组件占营收比重高且有系统组装垂直整合优势,可达成更高的获利率。另一方面,净利排名较营收排名为后,且差异至少为3个名次者,包括纬创(4)、和硕(6)、仁宝(8)、英业达(6)及闻泰(4),除了闻泰近年在ODM业务上多处亏损情况外,其余4家业者均是臺湾业者。若以川普发动贸易战的2018年为起始点,观察臺湾电子六哥,除了广达从2018年的1.5%净利率,逐步提升至2024年的4.1%,及富士康始终可维持2~2.5%外,这四家净利排名较营收排名落差大的业者都在1.5%以下。除纬创可看到净利率逐年提升的趋势外,其余三家并无看到明显改善迹象。这几家业者都是电脑系统厂出身,零组件事业与垂直整合程度难与中国业者相较,量大的3C电子,即便想做也未必拿得到大单。除了數據中心成为突破关键外,还有哪些市场区隔是臺湾的优势呢?是否该加速朝向北美业者模式发展呢?春节即将到来,也许可以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后续获利提升策略了。
2025-01-27
百大EMS/ODM新竞局 AI洗牌后谁领风骚?
这几年,不论是中美贸易战、COVID-19(新冠肺炎),乃至于川普第二任任期,科技供应链移转都是关键课题,半导体产业备受关注,然而若要真正掌握供应链移转的态势,除了看晶圆厂外,也应关注主要的EMS/ODM业者发展情况与布局态势,因为下游EMS/ODM业者的投资地点与量产规模,会带动当地上游的发展,同时,在AI新一波浪朝下,不论是AI服務器、混合实境(MR)装置或是其他AI赋能产品,唯有EMS/ODM厂支持才能化创意为实物,真正在市场上落地。若在網絡上用「Top EMS suppliers」或「 Top ODM suppliers」查找排名或研究报告,可以找到不少信息,但在熟悉供应链的业内人士眼里,业者名单总是残缺不全,例如说臺湾电子六哥漏了几哥,或是许多两岸业者并未列入统计,需要一个相对完整的排名。中、臺业者各占百大三分之一DIGITIMES针对全球事业范畴包括从事电路板/次系统/系统组装,且销售对象为非消费者之2B客户的业者,逐一清点公司主要业务,收集各国EMS/ODM业者名单共235家,排除未上市、无公开数据者,筛选出具有财报信息之公开发行业者153家,据此名单来进行排名与比较分析。若取前100大业者,臺湾与中国业者约各占三分之一,其余的三分之一企业,约是北美、东南亚及印度、欧洲各10家左右,剩余4家则是日本业者。这百大业者中,以前20大业者最为关键,其营收合计便占百大的85%左右,净利也占了约80%,掌握这二十大业者有助于掌握供应链最新态势。 前二十大中系企业数目首次超越臺商我们以公司上市地点进行统计,自2020年起就呈现臺湾与中国业者各8家,北美业者4家的稳定结构,但2024年出现了变化,北美业者仍维持4家,但中国增为9家,臺湾减为7家,主要原因在于臺湾业者佳世达近年发展策略桥强调整合价值、不拼量产规模而退出前20大。另中国手机ODM三强之一的龙旗于2024年3月挂牌,首次揭露营运信息并依其营业额正好位居第二十大之故,其余入榜业者均是过去几年始终在榜单上的熟面孔。(注:若将在中国挂牌的环旭电子视为臺商,则2024年臺湾与中国业者均各为8家)除了富士康长年位居龙头外,其余业者营收与名次的变动主要跟AI服務器及苹果(Apple)/手机订单有关。取得AI服務器大单的广达、纬创、英业达、纬颖,其2024年营收成长率分别达到26%、17%、22%及45%,富士康虽仅成长8%,但其子公司工业富联也有超过20%的成长。此外,华勤营收成长25%,AI服務器业绩成长是其中一个驱动力,而AI服務器后进者的和硕与仁宝,营收则分别负成长13%与7%。而在苹果及手机订单方面,持续购并与扩大苹果订单战果的立讯与比亚迪电子,营收分别成长了10%与29%,而2023年底以人民币158亿元出售中国手机产线退出市场的Jabil,营收则衰退了21%。而中国手机ODM三雄中,闻泰不堪ODM事业亏损,已于2025年1月宣布将其出售予立讯,专注半导体事业发展,而华勤与龙旗业绩持续成长,尤其龙旗在约占一半营收的最大客户小米2024年销量大幅提升的情况下,也带来高达73%的营收成长。2024年前20大业者合计营收为5,858亿美元,较2023年成长6.5%,摆脱了2023年景气低迷负成长9.4%,然若细看业者营收变化落差巨大,掌握市场趋势与掌握大客户成为追求高成长的关键所在!
2025-01-24
川普二进白宫下的臺积电避险策略
川普(Donald Trump)二度当选为臺积电未来的营运带来高度不确定性。事实上,当美国2022年10月祭出出口管制,压制中国先进制程的发展,及2024年陆续传来英特尔(Intel)与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的营运警讯,虽让臺积电在先进制程市占率持续提升,但也大幅提高在地缘政治及产业垄断课题上的风险,如何在川普二进白宫的四年降低本身的经营风险呢?我认为首先必须在企业愿景及产业定位做出调整:臺积电的愿景:成为全球最先进及最大的专业集成電路技术及制造服务业者,并且与我们无晶圆厂设计公司及整合元件制造商的客户群共同组成半导体产业中坚强的竞争团队。臺积电的使命:作为全球逻辑集成電路产业中,长期且值得信赖的技术及产能提供者。依当前的时空环境,臺积电的使命仍然合适,但愿景中「最先进」、「最大」、「竞争团队」这些字眼可就敏感了。作为实质无可替代的半导体制造服务龙头,愿景应已不需再著眼自身,而是从更宏观格局的半导体生态系、科技产业及科技应用生态系,乃至于当前人类社会科技文明的发展来思考,从一个关键enabler的角色,提出一个新的愿景与产业定位。基于这样的愿景与定位,衍生出与各国政府、学研界、产业界相关的合作推动项目,例如半导体人才培育、促进高影响力新兴科技发展等計劃,让臺积电不只是透过服务客户对科技发展做出「间接」贡献,而是透过与国际社会各利害关系成员的连结合作,让国际社会感受到臺积电更「直接有感」的贡献,化解不必要的敌意与忧虑。就未来四年川普主政的营运风险,相信臺积电内部早已做出种种情境的沙盘推演,我认为必须就最极端恶劣的情境,如反垄断及分拆压力、无法取得最先进设备材料等情况来预先擘划避险策略,才能有更妥善的因应做法。这边试拟两策略作为参考方向。一、 需培养竞争对手适度让利古典吕氏春秋有云「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太盈满必将招致亏损。臺积电独拿先进制程与封装市场,即便到美德日设厂,但缺乏第二供应来源,对美国政府来说,终究是己身半导体产业痛点及国家安全、供应链安全风险所在。昔日英特尔成为CPU霸主时,必须有超微(AMD)存在以作为第二供应来源及维持市场竞争机制。虽力积电广开制程技术授权之门的做法,引起不少争议,但若臺积电采用类似做法,愿意授权其他业者,将可让美国及各国政府心安许多。例如目前臺积电制程处于由三納米转2納米阶段,那么相对成熟的7納米是否可评估授权可行性,不见得授权给英特尔与三星,格罗方德(GlobalFoundries)未尝不是更合适的合作对象。在过去,企业经营仅需追求成长,但这几年地缘政治与黑天鹅事件冲击下,必须同步追求降低风险,甚至对臺积电来说,降低风险比追求成长更为重要。透过培养竞争对手让出部分市场,可有效降低极端风险的可能,而透过授权金的取得,应可适度降低让出市场对获利所造成的冲击。二、 进一步平衡臺美两地布局川普上任后的半年,可能是观察是否其将选举诉求转成实质政策的关键时期,如何利用这段缓冲期化解川普政府的敌意与忧虑,甚至为其塑造政治利多,就成为臺积电必须与川普团队沟通的重点,关键在于对美国的布局是否得进一步加码,淡化美国政府对先进制程与先进封装产能过度集中臺湾的隐忧。若臺积电追加在美投资设厂計劃,在面临庞大资本支出及川普对拜登(Joe Biden)《芯片与科学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补贴金额不认帐的隐忧下,考量投报率与营运风险,不见得是好的做法。那么若设立研发中心呢?臺湾政府近几年有推动外商设立研发中心的政策,例如超微数月前申请的「全球研发创新伙伴計劃」,投资金额为86.4亿元,政府与超微出资比例为38%:62%。而研发人才50%自国外引进,另50%为本地聘用。臺积电过往对于过于未来的研发相对不会过早投入,而是就客户有明确需求的技术进行研发,但当半导体技术逼近物理极限时,结构、材料、异质整合的研发挑战更为关键,在臺湾人才短缺的情况下,或可思考把一些与量产技术研发不那么直接相关,但未来会有影响的科研技术项目摆在美国,运用美国顶尖的科研人才来掌握技术生命曲线更前期的技术领域,并承诺美国政府研发中心的50%会由臺湾派遣。如此一来,对臺积电来说,投资金额远较设立晶圆厂为低,而臺湾派遣人才可透过与美国人才共事掌握更前端技术,而对美国政府来说,臺积电在美国的价值活动从制造延伸至研发,且从臺湾引入对等的顶尖人才,则是臺积电更进一步融入美国的政绩,可有效化解美国的忧虑与误解。当臺积电处于如今最顶尖的产业地位与关键战略核心,再怎么低调都无法从地缘政治风险中脱身,适度的舍才有可能换来更长远的长治久安!
2024-11-07
不只见证科技业历史 我们更是造浪者
不只见证科技业历史,我们更是造浪者。6月5日美股收盘NVIDIA市值正式超越苹果(Apple),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值公司,全球媒体要请黄仁勋评论此事时,都不得不提到他正在臺湾参与COMPUTEX。除了NVIDIA自己的活动外,他站臺、观展、四处吃饭逛夜市,用国臺语跟产业与民众搏感情。除了情感上因有这么一位出生于臺湾、又高度参与臺湾社会的科技领袖而与有荣焉外,更可贵的是,我们不只见证这历史转折的关键一刻,更深度参与其中!若回顾全球前十大市值业者的转变,从2009年年末市值来看,微软(Microsoft)与苹果这两家科技业者位居第二名与第六名,前者主宰著PC OS与生产力軟件市场,后者于2007年推出iPhone正处于开创智能手機时代的上升期,此外拥有全球最大移動电话用户群的中国移动列名第七,但整体来说多数入榜者仍是属于石油、零售、金融、医疗保健、及食品等旧经济各领域的龙头业者。若观察2018年3月底、美中贸易战开打前的市值排名,仅有Berkshire Hathaway、JPMorgan Chase、与Johnson & Johnson这三家非科技公司入榜,其余七家均是美中BigTech业者,分居市值第1~5名及7~8名,依序是苹果、Alphabet、微软、亚马逊(Amazom)、腾讯、阿里巴巴、Facebook。这反应新经济的大幅扩张、2C端垄断性網絡平臺的市场地位(手机OS、查找、社群等)及2B端云端服务发展的方兴未艾。若就2022年底的市值来看,此时ChatGPT虽已于11月底推出,但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的颠覆性风潮仍未在资本市场充分反应,排名中腾讯与阿里巴巴跌出前十,反应外部美中霸权角力下美国对中国的抑制,及内部中国国进民退政策方针下,扩大监管網絡巨擘的双重压力,而Tesla跻身第七名则意味著碳中和/ESG趋势下电动车的商机潜力及对創始人Elon Mask「火星人」般愿景下事业布局的期待。随著科技典范转移来到了当前的生成式AI浪潮,最新的市值排名中,科技业者分居1~5、7、9名,其中OpenAI最大股东及将GPT全方位导入己身各项服务的微软位居第一,而NVIDIA市值在相继超越Meta、亚马逊、Alphabet后,于6月5日收盘首次超越苹果,成为第二高市值公司。苹果曾多年维持全球市值龙头,2024年陆续为微软及NVIDIA所超越,这不仅反应谁是引领生成式AI浪潮的主导者,也正式宣告智能手機 / 移動聯網时代的落幕。从2009年的微软与苹果,到最新市值前十大中的所有科技业者,多年来始终都需要以臺积电为代表的臺湾供应链。从AI加速器芯片到AI服務器,再到數據中心解决方案,再到AI PC,没有我们,加速运算没法加速、生成式AI应用没法落地。很高兴NVIDIA创造历史时正好恰逢COMPUTEX期间、正好黄仁勋人在臺湾参与其中,我们是每个时代科技领袖身后的造浪者,过去我们往往不被看见,但如今,整个世界看到我们的贡献!
2024-06-07
美输中缩水版AI芯片没人要,谁是最大获益者?
近期DIGITIMES有几则报导与评论,谈及NVIDIA推出特供中国的2度降规AI芯片H20,但中国客户意愿缺缺一事。值得探讨的是,商业潜力庞大的中国内需市场缺口,究竟会由哪家半导体业者得利呢?2023年10月,美国商务部BIS更新先进计算芯片和半导体制造设备出口管制规则,规范总算力及效能密度(总算力/晶粒面积)上限,受限制芯片包括NVIDIA的A100/A800/H100/H800/L40S系列、超微(AMD)的MI250/MI300系列,以及英特尔(Intel)的Gaudi2系列,之所以中国客户对采购H20意兴阑珊,是因为大语言/多模态基础模型,已然成为萬億级参数的军备竞赛,以H20组建的AI算力丛集,难以支持这般规模的训练任务。中系业者的因应之道有四,一是透过各种管道购买更多的A100等受限芯片/模塊/板卡;二是透过各种管道购买更多的受限绘图芯片/板卡;三是自研AI芯片;四是购买中国国内业者的AI芯片。解法一是建制算力最理想的解方,解法二是没鱼虾也好的应对作法,但从日前图森未来被疑偷运NVIDIA A100芯片给中国遭美方阻止并调查,以及阿布达比人工智能/云端服务集团G42出脱所投资中国公司股份及切断中国供应链这两事例看来,美国的围堵力道只会愈来愈紧。解法一与解法二或早或晚会遭断粮,并非长远之计。解法三为云端业者自研芯片,中国AI公有云有阿里云、百度智能云、腾讯云与华为云等四大巨头,真正仅供自家云端服务使用而未对外商业贩售者,仅有腾讯采12納米制程的紫霄,但其与阿里平头哥的含光800均为AI推论芯片,非供AI训练使用。归纳解法一、二、三后可发现,针对云端/互聯網业者及服務器业者需求的商业AI训练芯片,才是中国AI算力产业链的发展关键,参与者包括云端业者旗下的华为海思、百度昆仑芯及腾讯持股21.37%的燧原科技,以及海光、寒武纪、沐曦、天数智芯、璧仞、摩尔线程、登临等业者。会脱颖而出接收这庞大市场缺口的业者,我认为有2个条件:一是在芯片层次,取得中国拥有先进技术的晶圆代工厂、封测厂与存儲器厂的策略性支持;二是在硬件/軟件/应用层次能建立完整的供应链/生态系。对独立的芯片业者来说,即便取巧推动「类CUDA平臺」模式,我认为仍具有高度挑战性,而在大集团旗下,拥有云端/互聯網龙头业者在后强力支持的业者会更有机会,这其中我最看好华为。华为与中芯的先进芯片合作,已然成为中国突破美国封锁的关键所系,海思升腾910b采中芯7納米N+2制程,下一代升腾920则可望推进至5納米,成为中国内部与NVIDIA H100算力落差最小的芯片。若从生态系角度来看,华为自己在服務器主机板上除了AI芯片外,也包括鲲鹏CPU、基板管理控制器(BMC)芯片、网通芯片、与SSD主控芯片等。在其上有对标NVIDIA CUDA+cuDNN的CANN(Compute Architecture for Neural Networks)混合式运算架构,支持主流的PyTorch及TensorFlow及华为自己的升思MindSpore等多个AI架构,更上层也有完整的算法开发与应用开发的軟件堆叠。华为服務器硬件合作伙伴包括华鲲振宇、神州数码、清华同方、宝德计算机等业者,以及多家应用軟件与SI业者。观察其客户名单,已拿下包括百度、科大讯飞及360等指标性云端/互聯網/AI公司及三大運營商。此外,中国各地都在积极建立AI计算中心,多数的标案均由华为升腾方案得标,其中包括北京、天津、广州、杭州、重庆、成都等重点城市等。在外有美国管制难出海,内逢经济疲软影响筹资的大环境下,再加上建立软硬件生态系的高门槛让业绩拓展无法一蹴可几,中国新创AI芯片业者普遍面临营运上的挑战,2023年陆续传来寒武纪与摩尔线程裁员、壁仞科技2位創始人离职的消息。相较之下,作为中国事业范畴最广、掌握云端服务/电信網絡到终端装置、软硬件垂直整合程度最高、公司也最赚钱的华为,看来是最有底气接收美国管制下所让出中国算力市场缺口的业者。若中国政府想要与NVIDIA CUDA脱勾,建立起全然自主可控的算力生态系,除华为外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2024-02-21
CES 2024展前瞭望:各类AI百花齐放、落地应用关键一年
2024年1月4日,CES主办单位美国消费者科技协会发布名为「What Not to Miss at CES 2024」的新闻稿,揭露CES 2024 四大科技主轴,列名首位的是人工智能(AI),若检视2023年年初同一时间的会前新闻稿,所列举的科技主轴分别是「Automotive and Mobility」、「Digital Health」、「Sustainability」、「Web3 and Metaverse」、「Human Security for All」,AI根本未列入其内。如此正好反应出由ChatGPT所点燃、突如其来的科技新浪潮,其势头是多么的「凶猛」,该如何看待2024年的AI发展呢?叠加在过去AI基础上发展的生成式AI回头翻阅我过去的演讲简报档案,2017年就在谈「AI的下一步」,探讨从云端延伸到边缘的趋势,这是当时的热门研讨会主题,同样的议题在2023年又成为显学,预期也是2024年的发展热点,这6~7年的时间发生什么样的改变?若就终端装置来看,在手机领域,高通(Qualcomm)在2015年发表的Snapdragon 820,芯片内部便配置Hexagon 680 DSP,能执行1,024位元的矢量运算,可作为AI推论引擎之用;在PC领域,英特尔(Intel)于2017年11月发布的Gemini Lake处理器,搭载第一代GNA(Gaussian & Neural Accelerator),作为语音处理与噪音抑制等背景工作负载的低功耗AI加速器。就边缘运算来看,在生成式AI这波热潮前,包括云端、服務器、网通、产业电脑等业者,都已提供边缘运算解决方案,用以收集与处理应用场域端的数据,尤其这几年5G的普及与2B通讯服务市场重要性的提升,更推波助澜边缘运算的发展。在演算法与应用方面,传统的机器学习如回归模型或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已普及多年,近10年主要基于卷积神经網絡(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的特征萃取/物件識別技术兴起,从人脸識別、人员管理、瑕疵检测、医学影像判读、到自动驾驶与交通监控等各类应用均已逐步普及。在AI导入的效益上,根据McKinsey 2022年12月发布的AI Survey报告〈The state of AI in 2022—and a half decade in review〉,在其受访企业中,导入AI的比重从2017年的20%,提高到2022年的50%;在效益上,2021年调查结果显示,降低成本最明显的领域来自供应链管理,有52%的受访企业表示受惠,而促进业绩成长的最明显领域来自行销/销售领域及产品/服务开发领域,各有70%的受访者表示有实质效益。2024年的AI发展,并非建立全新的基础建设与生态系,而是在此已具备云端—边缘—终端协同发展及各类落地应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推动以大型语言模型(LLM)为主轴之生成式AI的应用落地。生成式AI发展新态势在AI发展上,有几个从2023年延续至今方兴未艾的趋势。从整体生态系来看,LLM軟件与服务堆叠(stack)可分为3层,底层是各大模型及其集散平臺(如GitHub与HuggingFace);其上一层是各类LLM开发工具,如prompt工程与管理工具;最上层是包括文章写作助理、程序撰写助理、内容与创意生成、查找助理等终端应用程序。ChatGPT带动基于LLM之生态系的蓬勃发展,接下来的发展应会类似iOS与Andorid生态系的发展般,Open AI/微软(Microsoft)与Google会各有其生态系,而现以Meta LLaMA系列为主力的开源社群也会有其生态系,从2023年11月Open AI开发者大会推出GPT Store及定制化GPT「GPTs」,及2023年12月Meta、IBM与英特尔、超微(AMD)及Linux等公司与机构合组开源AI联盟,已可窥见升温的生态系竞逐态势。从模型来看,可见快速走向多元分化的趋势,这包括针对泛用需求或特定工作任务、针对云端/边缘/终端不同场景的模型、或针对不同垂直领域或语系进一步强化等态势。接下来这些在基础模型上百花齐放的衍生模型,甚至可能如AppStore般发展出Model Store的商业模式。例子之一,是基于Meta 开源的LLaMA 2,已衍生出包括中研院、臺智云及多个中国大陆业者与机构进行中文优化的版本。例子二是华为云2023年7月发布针对产业需求的盘古大模型三代,该系列模型包括「5+N+X」3层架构,最底的L0层包括自然语言、视觉、多模态、预测、科学计算等五个基础大模型;中间的L1层包括政务、金融、制造、制药、矿冶、铁路、气象等N个产业大模型;最上的L2层则是X个细化场景模型,例如输送带异物检测、台风路径预测等。另一趋势是生成式AI已逐渐从大语言模型朝向多模态模型发展。过去的多模态大模型作法是以既有的语言模型或是经预训练可提取语意特征的图像模型为基础,再使用多模态训练数据增加新的網絡层训练,建立多模态模型。例如GPT-4除文字外,也可接受图像输入便是采此作法。Google在2023年12月所发布的Gemini,则是从一开始便使用多模态数据进行联合训练所建立的大模型,可无缝理解与推论各种模态的输入内容并进行输出,无论是文字、程序码、声音、图像、或视讯内容。当大模型成为各家網絡/云端巨擘及众多新创的主要战场时,可预见接下来会有更多原生多模态模型问世。科技硬件业最关心的则是模型小型化与AI on Device的趋势。Meta 于2023年7月公布的LLaMA 2除了70B版本外,也包括已可搭载到终端装置的13B与7B两版本。法国于2023年5月成立的独角兽新创Mistral AI,在2023年9月发布开源的Mistral 7B,主打仅7.3B的参数模型,宣称在所有基准测试结果优于Llama 2 13B,而Google的Gemini Nano版本则是先「蒸馏」大模型,然后进行4-bit 量化的微型模型,针对低存儲器容量与高存儲器容量终端装置,区分为1.8B与3.25B两个版本,且预告将首先搭载于Google的Pixel 8 Pro手机上。AI on Device的理想是走向AI Everywhere / AI on Every Device,2024年可说是生成式AI落地到各类终端的首年,全球智能手機销售的高峰在2017年,约达14.2亿支,而PC销售高峰在2011年,约有3.6亿臺规模。近年除因疫情红利,在2020~2021年创下高成长销售佳绩外,其余时间都处于市场成熟几无成长的状况,AI PC与AI手机成为寄望所在。在物联网装置上,先前tinyML基金会定义tinyML规格,希望在MCU平臺上,使用mW等级以下的超低功耗,在Always-on及电池供电的边缘装置执行边缘运算。如今包括像是智能音箱、汽车智能座舱,或是各类机器人等,也都因生成式AI带来功能与应用的提升,有机会进一步刺激市场需求。既有硬件产品外,也诞生一些基于生成式AI的新兴硬件产品,如由美国新创业者Humane所推出的无屏幕穿戴式AI装置AI Pin、另一家美国新创Rewind AI推出挂脖的Rewind Pendant装置。在臺湾,募资平臺上也有Plaud Note智能录音卡的项目,运用ChatGPT,将录音内容转成逐字稿并整理重点。总之,2024年将是生成式AI在过去的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发展基础上,进一步加成与汇流的一年,也是各种硬件、軟件与服务大规模教育市场与测试市场水温的一年,著重在建立早期采用者的族群与市场规模,是生态系演化、业者高速竞合,期待、宣扬、亮点与失落交杂的精彩一年!
2024-01-09
2024年产业展望:从汽车市场变化看中国车业崛起
2023年是中国大陆汽车产业崛起的关键里程年。一方面在中国国内市场国产品牌市占率首次过半,一方面赶超德日,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2024年我们将见证其进一步扩大战果,全球各地市场的汽车/电动车品牌竞争,也将陆续出现洗牌的情况。国内市场首次市占过半中国轻型汽车市场占全球1/3规模,电动车市场占全球近6成,中系业者只要在中国国内拿下显著市占率,在全球就能取得规模市占率。从整体汽车市场势力变动来看,中国国产品牌2016年的市占率为40.7%,其后于2020年来到最低点的35.7%,其后便逐年提升,2021与2022年市占分别为41.2%与47.3%,2023年前11月合计市占率进一步提高至51.7%,11月单月市占率更已高达55.3%,预计2023全年可破52%市占。外资合资品牌长期以来以生产与销售为主,在研发与决策上多受制于海外母厂,而随中国国产品牌业者在电动车与ADAS、智能座舱功能与规格上推陈出新,且产品区隔上覆盖包括豪华车在内的各个价格区隔,而随品质与功能规格提升,中国消费者逐渐对国产品牌有更高的接受度时,市占率消长之势便一去不复返。在自主品牌崛起的过程中,德国除外的欧系品牌及韩系品牌是先被洗刷出局的业者,2022年便已各拿不到2%市占率,日系与德系业者则在2020年市占率分别拿下24.1与25.5%的近年新高,其后便逐年下滑,至2023年11月仅守住15.6%与18.7%市占率。2023年以日系业者的下滑最为明显。若检视2023年1~11月零售销量,广汽丰田年增率衰退5.3%,一汽丰田仅成长2.3%,低于整体市场成长;本田中国2022年销量已跌12.1%,2023年至11月累计销量再跌13.5%;日产汽车2022年走跌超过22.1%,2023年至11月累计销量再跌28.6%。三菱汽车更于10月初宣布退出中国市场。在2023年1~11月中国汽车零售销量前十大品牌,合计拿下58.9%市场,其中中国国产品牌比亚迪、吉利、长安、奇瑞、长城名列第一、三、四、九、十位,合计市占率达32.7%,合资品牌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广汽丰田、上汽丰田、一汽丰田则合计拿下26.2%,差额已超过6个百分点!自主品牌主宰国内电动车市场电动车取代油车趋势,是中国国产品牌崛起的一大主因。全球电动车普及以北欧国家为先,但市场规模甚小,中国则是近年渗透率发展紧追其后,但超大规模的市场。中国整体车市近年以2017年为高峰,零售销量2,371万辆,此时油车(纯油车及混动车合计)仍有2,319万辆销量,其中纯油车2,309万辆,混动车(HEV)10万辆,另电动车仅有52万辆。自该年起迄今,每年纯油车销量均为负成长,至2022年仅剩下1,410万辆,2023全年估计约在1,300万辆,比2017年少了整整1,000万辆。即便混动车2023年估计增为85万辆,仍无法掩饰整体油车市场大幅衰退的情况。中国石油巨头中石化已于8月提出,2023年便是中国燃料汽油的高峰,较其先前预期提早2年!电动车占中国整体汽车市场占比,从2022年1月的17.0%,大幅提升至2023年11月的40%。至2023年11月累计中国国产品牌约拿下85%市场,其余仍稍有点市占率的美系品牌与德系品牌则仅各拿下约9%与5% 的市占率,日系品牌仅剩1%,至于韩系与其他欧系品牌已几无市占率可言。在2023年1~11月零售销量前十大电动车品牌中,只有Tesla与合资厂上汽通用五菱排名第二与第五,其余包括比亚迪、广汽埃安、吉利、长安、理想、长城、蔚来、奇瑞均为中系业者。若看2023年1~11月中国汽车的价格市场结构,高价区隔人民币(以下同)40万元以上、30万~40万分别占3%、11%,中高价区隔20万~30万、15万~20万各占17%,低价区隔10万~15万、5万~10万及5万以下各占比34%、15%及3%。电动车渗透率最高的是5万以下区隔,其次是20万~30万区隔,2023年11月渗透率分别达到85%与52%。近几年中国国产电动车业者的市场拓展,其中一路的发展是从5万以下区隔进而延伸到5万~10万及10万~15万区隔的小型车及紧凑型轿车区隔,2023年11月渗透率分别为41%与32%。另一路的发展则是20万~30万区隔,往下一区隔15万~20万及往更高价的30万~40万及40万以上的大型车/豪华车区隔延伸。2023年11月的渗透率依序为36%、46%与32%。除了纯电动车销售持续成长外,2023年更出现以理想为首的增程序电动车市占率大幅成长的态势,在30万~40万区隔市占率已逼近纯电动车,而在40万以上区隔2023年各月销量均胜过纯电动车。 中国跃升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非造车新势力的中国国产车厂很早就开始拓展海外市场,但在2010年前每年出口量都在70万辆以下,2011到2020则成长一个位阶,来到80万~120万辆间;自2017年起则每年维持稳定破百万辆的出口规模。疫后出现中国国产品牌的成长大契机!此时中国既有业者以及造车新势力在国内市场激烈竞争下,已经有了一批在电动车或在ADAS/智能座舱的功能与规格上突出的车款,且因内需市场激烈竞争让其具备高性价比,而车厂为寻求量产经济规模及中长期成长而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此时正好面临全球疫后缺料,新车交期长久的供给缺口,中系业者趁势而起!2021年与2022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219万辆与340万辆,2023年1~11月扩大为476万辆,全年可破520万辆。从2020年的108万辆迄今,短短4年增加400万辆,也让中国在这几年连续追上韓國、墨西哥、日本、德国,于2023年首度跃升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在这些中国出口的汽车中,外商中除Tesla外,其余欧美合资厂相对出口不多,中国国产品牌则占整体出口的85%左右,主要业者包括上汽、奇瑞、吉利、长城、比亚迪等,主要出口地区为欧洲、南美、东南亚与中东。因俄乌战争外资车厂退出之故,俄罗斯异军突起,成为2023年中国汽车第一大出口市场,2023年7月起,中系业者便已拿下过半市占率;其次出口主要市场依序为墨西哥、比利时、澳大利亞、英国、沙特阿拉伯,泰国、菲律宾、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与西班牙;其中在海外第二大市场墨西哥,市占率也已经破20%。除透过整体出口全散装料(CKD)外,中系业者也积极在海外设置生产据点,进一步拓展各地市场。过去这些年,包括上汽MG品牌、长安、吉利、长城、奇瑞,已陆续在泰国、印度、巴基斯坦、印尼、俄罗斯、埃及等地设厂,接下来包括比亚迪、长安、广汽埃安、奇瑞都会在泰国建厂,此外比亚迪与长城至巴西设厂,奇瑞至印尼设厂。此外,令美国开始紧张的是,包括比亚迪、MG与奇瑞均已在评估在墨西哥设厂。回顾丰田、现代/起亚、大眾等车厂的发迹历史,都是先在国内市场取得领先,其后透过贸易方式拓展出口,再进一步至各地设厂深化经营市场,其后在主要市场拿下显著市占率。石油危机后的美国市场之于丰田、现代/起亚,又如经济起飞后的中国市场之于丰田与大眾,继之成为全球领先车厂,如今中系车厂正依循前人的成功模式崛起!2023年是中系业者在内需与出口市场出现结构性转变一年,中系业者如何进一步扩大战果,加速颠覆既有的市场与产业结构,既有汽车产业领先国家是否会扩大祭出相关政策延缓中系业者崛起之势,将会是2024年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观察重点。
2023-12-25
中国半导体中外资产能消长 美国审批松绑难扭转
韓國总统府办公室于10月9日发出声明,已接获美国通知,将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和SK海力士(SK Hynix)中国工厂认定为「已核实终端用户」(Validated End-User;VEU),此后两厂进口美国芯片设备将无需「额外单独审批程序」,接著传出臺积电也获美国延展1年不需审批的消息,即便如此,未来中国半导体产能增长已非外资主导,而主要由中资业者投资所带动了!延伸报导三星、SK海力士中国产线获美芯片禁令无限期豁免目前中国半导体厂外资业者,主要包括韩资与臺资业者。韩资包括三星西安厂与SK Hynix无锡厂、大连厂等12吋厂,三星西安厂月产能约25万片,SK Hynix月产能分别是无锡厂21万片及大连厂6万片。臺资包括臺积电、联电及力晶。以12吋厂来看,臺积电南京厂与联电厦门厂月产能各约3万片,而以力晶转投资的合肥晶合,月产能超过10万片为最。2022年合计外资业者产能约占中国总产能的3分之1,三星与SK Hynix是主要贡献者,两家业者近年可说是带动中国存儲器供应链的逐步成形;在晶圆代工方面,臺积电与联电规模不大,力晶是后进者,就发展时间与产业地位上,均不若自2000年起遍地开花的中芯国际。延伸报导传臺积电中国产线将获美国豁免 惟待遇不如韩存儲器业者我认为未来数年外资厂产能成长将相对有限。一是产能最大的三星西安厂与SK Hynix无锡厂产能已达原规划目标,仅大连厂尚有月产4万片的扩产空间。二是美国对中国严格出口管制下,获得美国建厂补助的臺积电与三星,必须依循在中国扩产的限制规定:先进制程产能成长不得超过5%,成熟制程产能不得超过10%。在未来美国扩大打击的风险下,预期与三星同为存儲器领导业者的SK Hynix,未来投资也会相对保守。至于两家成熟制程代工厂联电及力晶,未来还是可能面临美国对成熟制程加以管制的风险,联电已规划将厦门联芯转为独资,要再大规模扩张可能性不高。相较之下,力晶与合肥官方合资的晶合整合,厂区规划目标月产能是30万片,又已于2023年5月在上海创业版挂牌,在官方与民间资本的挹注下,未来应会持续拉开与臺积电与联电在中国的产能差距。另一方面,2022年中资业者产能约占中国总产能的3分之2,两家最大晶圆代工厂中,若合计8吋厂与12吋厂产能,中芯约当36万片12吋晶圆,华虹(含华力)约当14.5万片12吋晶圆。在存儲器方面,长江存储与长鑫存储大致都在月产10万片12吋晶圆上下。观察中资业者扩产規劃,中芯新增产能来自于中芯深圳(Fab 16A/B)、中芯京城(B3)、中芯东方(上海临港)、中芯西青(天津)、中芯整合(绍兴)等5座12吋厂,除深圳厂产能目标为4万片外,其他4座目标都是月产能10万片。华虹增产能来自于无锡12吋厂,目前一期营运已达規劃产能,二期待扩,两期合计产能可达18万片。存儲器方面,长江存储与长鑫存储产能規劃目标都订为月产30万片12吋晶圆。除此之外,中国接下来扩厂与新建厂新增产能規劃目标达月产5万片12吋晶圆的业者,尚包括广州粤芯、杭州积海、杭州富芯、上海格科半导体与广州增芯等。今年度上市的中资晶圆厂,包括华虹及绍兴中芯整合,前者更成为今年迄今科创版最大的IPO案,另长江存储预计也会于今年上市。此外,之前曾因弊案而中止一段时间的大基金二期,今年已重新启动,除参与华虹公发外,也相继注资长江存储、士兰微旗下的厦门士兰明稼、华润微旗下的润鹏等。不论就政策与资金上,都为中资晶圆厂扩产提供强力支持。接下来中资晶圆厂扩产的變量有二,一是重要制程机臺本土化推进速度,二是是否美国为避免LED、太阳能面板、显示器面板为中国后来居上主导的情况重演,进而限制中国成熟制程产能大规模扩张。只要未被美国进一步「掐脖子」,那么未来数年,中国业者的产能市占不论在国内或在全球,都将有显著提升!
2023-10-13
从半导体设备市场统计看各国产业发展
根据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最新公布的报告,预估全球晶圆厂设备支出总额将先蹲后跳,从2022年的历史高点995亿美元,下滑15%至840亿美元;随后于2024年回升15%,达到970亿美元。若要解读此预测数字,应摆在2021与2022年是晶圆厂设备有史以来的投资高峰来看,其具有2个意涵。一是2023年即便衰退18%,仍比2020年之前的任何一年都高,且高上百亿美元的数量级;二是即便2024年回升15%,金额仍不及2022年的高峰。整体而言,未来几年晶圆厂设备市场规模,在因应地缘政治格局及供应链安全,各国政府强力介入扶植在地产业的情况下,已较2020年的规模跃上一个位阶,且维持比半导体市场更高的成长率!若看2023年上半的整体半导体设备市场(含晶圆厂与封测)统计,中国大陸、台灣地區与韓國仍是全球前三大市场,规模分别为143.1亿美元、126.2亿美元与112.7亿美元,占整体市场比重各为22.5%、24.0%与21.4%,这数字符合一般的预期。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市场规模的扩大。美国2021年的半导体设备规模是76.1亿美元,2022年已扩大为104.7亿美元,2023年上半规模68.8亿美元,较2022年上半成长30.8%,是所有市场成长之最,2023全年可能突破140亿美元规模,包括臺积电,英特尔(Intel)、三星(Samsung Electronics)、德仪(TI)等大厂都是主要驱动力量,也反应美国政府强力介入扶持产业「具体成绩」。中国市场方面,2014年6月中国国务院颁布〈国家整合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确认设计、制造、封测、设备材料全产业链发展的框架,并启动配套的大基金,带动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加速发展,其后2015年5月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技术蓝图〉的第一章第一节的项目便是「整合电路及专用设备」,可见半导体与相关设备的关键性。自2013年起迄今,中国半导体设备采购额的成长率基本上均高于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的成长率,2013年中国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为34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10.6%;10年后的2022年,规模已成长至283亿美元,全球市场占比提升至26.3%。若观察北方华创与中微两家中国半导体设备龙头业者,2018年中美贸易战之后的3年间(2019~2021年),北方华创的年营收成长率为22.1%、49.2%与59.9%;2019年才挂牌揭露业绩的中微,2020年与2021年的成长率为25.9%与57.4%,均呈现销售额高速成长的态势。2022年迄今全球半导体设备采购走缓,2022年与2023年上半年比成长率为4.9%与2.9%,中国市场相对更疲软,年成长率为-4.6%与-5.1%。但于此同时,北方华创营收成长51.7%与37.7%,中微成长60.9%与至27.5%,中微上半年业绩为25.3亿人民币,北方华创更达到84.3亿的规模,这也反应出中国半导体设备进口替代的力道强度。(作者为DITIMES副总)
2023-09-28
智能应用 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