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产业展望系列之5:峭壁化经济成长模型
Visual Capitalist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整理了2000年来全球各国经济总量与GDP比重的演变。这份统计是运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推估的数据,让我们了解过去2000年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模型。尽管18世纪时,工业革命带来了很大的变革,但1900年之前,人类的经济活动多数与劳动力息息相关,属于非常缓和成长的曲线。工业革命是改变的源头,在18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前,仰赖基础劳动力的世界,GDP与各国的人口总数连动,中国、印度贡献了全球60%以上的GDP。直到蒸气机取代劳动力,我们开始感受到先进国家与开发中国家的落差。但直到1900年,也就是20世纪开始的第一年,估计全世界的GDP总量也仅有800亿美元左右的规模。在20世纪上半叶,两次的世界大战、民族自决运动,全世界在政治狂热中,慢慢因为军需、汽车、纺织等民生工业的发展,从人力效率、基本的管理经验上,甚至社会保险制度等方面取得一些进展,这个世界开始出现有意义的成长,但那也不过是个人类社会走入现代化的起步而已。20世纪前半叶,兵荒马乱,全球GDP仍从800亿美元增加到4.2萬億美元。但经济稳健发展,全球经济繁荣的起飞却是1950年国共战争之后的70多年。国共战争或者二战之后的70多年中,全球GDP的总量从1950年的4.2萬億美元,成长到2023年的104.5萬億美元,大约是25倍的扩张。1950年开始的下半叶,国共战争、韩战相继结束,冷战将全世界一分为二,共产国家与民主阵营壁垒分明。强调私有财产权、重视良善管理的民主阵营在迎合人性的特质中取得明显的优势,并在1970年代之后主导东西方和解与全球化的新浪潮。臺湾躬逢其盛,让我们这一代饱受国际政治版图变化的压力,但这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Golden Age」,我们成为享受经济成长果实的天选時代。从全球观点来看,所有的国家中,东亚的日、臺、韩、中四个经济体是真正从谷底翻身,成为成功典范的国家,而这四个东亚的经济体,过去的成功关键与數字科技的进程息息相关。那么在美中贸易摩擦的背后,产业发展模式会由过去日本领衔的雁行模式,重组为美日韩臺四手联弹的新格局吗?數字科技是关键變量,我们能以科技业的发展脉络,展望东亚四强新時代的发展模式吗?这是人类历史上非常重要的转折,身为黄金時代的一份子,我想试著从中找到关键节点,从过去的历史纵深理解未来世界可能的演化。
2024-02-27
2024年产业展望系列之4:汽车从先进国家到新兴国家的版图变动
现阶段市场最期待的是电动车的商机,但受到整体经济景气甚至不如预期,全球电动车出货量6成来自中国,中国以外的商机几乎是Tesla的禁脔,然而Tesla股价却暴跌,电动车产业的全面爆发,显然还得等待更明显的征候。汽车轻量化,智能座舱的显示屏幕需要更好的支架,铝镁合金业者也有新商机,而电动车比传统汽车使用更多半导体元件的大趋势,这每一件事都可以改变根深蒂固的汽车供应链,让IT与網絡大厂趋之若鹜。網絡巨擘自研芯片成风潮,与IC设计公司之间竞合互见。当人工智能商机具体成形之际,云端網絡服务业者力图在芯片上找到竞合上的优势,一方面强化本身的研发实力,二方面也与现在的IC设计主力大厂合作,两者之间敌友难分。科技业向来如此,这一波的风潮并不令人意外,甚至原先以IC设计为主业的联发科、NVIDIA、超微(AMD)都回头分享汽车领域的AI芯片商机。除了这些看得到、数得出来的商机之外,汽车产业的多元性与区域分工大趋势已经形成,更是大家值得关注的议题。附图是在我读过的数据图表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图表之一。根据OICA调查,欧洲五大国生产的汽车占全球比重,从1999年的27.4%降到2022年的10.5%。美国从23.2%降到10.8%,日本也从17.6%降到9.2%。但相对的,中国生产的汽车占全球比重从1999年的3.3%,增加到2022年的31.8%。汽车产业占工业国家GDP的总量,大致都在7~10%,而每辆汽车平均寿命将近12年,更是保险、维修等周边产业的在地商机。除了整个工业结构改变之外,市场结构也在改变。在汽车市场排名第三的印度愈来愈重要,在印度市场市占率15%排名第二的现代汽车,正在筹备印度上市計劃。一旦成局,市值将会是现代汽车(Hyundai Motor)韓國股市市值420亿美元的一半。当EMS制造大厂在斤斤计较各种可能的成本变动时,现在的电动车大厂却在深度耕耘新兴国家的商机。众所周知,中国已经是汽车大国,民主国家中,唯一能在市场结构上平衡中国价值的就是印度。印度生产的汽车,占全球的比重也从1999年的1.5%增加到6.4%,而印度多元的社会,对于「少量多样」的市场存在最高的期待。您能想像,两轮摩托车与三轮汽车共生,就像变形金刚一样出现在眼前的景象吗?印度摩托车厂Heros已经做给我们看,而这样的汽车也确实可能在印度从两轮摩托车、嘟嘟车进化的过程中,出现一定的商机。
2024-02-22
2024年产业展望系列之3:从臺湾产业出口数据看景气
2023年,臺湾出口衰退9.8%,这当然与电子产品出口力道减弱有关,但出口总额仍达4,325亿美元,贸易盈余805.6亿美元,加上税收超收3,000亿元以上,总体成绩不算太差。S&P Global估计,2024年臺湾的GDP成长率可达3.2%,出口成长率19.2%,但实际上哪些可以乐观期待,哪些事又得未雨绸缪呢?臺湾出口高度仰赖电子大厂的贡献,但电子业与全球景气连动,如果只看电子产品低迷的出口数据,就要求政府提出产业振兴方案,那无异是搞错方向、缘木求鱼。臺湾电子业动见观瞻,半导体业影响深远,每天都有上百人引经据典做相关评论。但有些数据深具意义,例如未来7年IC设计业年均成长率6%的话,臺湾还需要3.4万名IC设计工程师,政府可有「解决方案」吗?1納米的工厂如果落脚嘉义,那之后呢?臺湾基础条件不足,利用现在的优势,杠杆其他国家的资源才是上策。中国成为最难捉摸的黑天鹅2023年初时,国际货币基金(IMF)估计全球经济成长率是2.9%,第4季时调高为3%,关键在于美国经济成长率的预估从1.4%提高为2.1%。但中国从原先的5.2%调低为5%,中共甚至修改经济成长率评估基准,更容易让大家无所适从。对于2024年的展望,IMF认为全球GDP将从3.1%调低为2.9%,关键在于高利率及地缘政治、乌俄战争未平之际,以巴战争又掀起烽火,而中国的房地产危机、产业转型、中美对抗都是难题。IMF对2024年中国经济成长率的展望,甚至从年初预估的4.5%,调低到4.2%。邓小平掌权的时代,中国刚刚加入世界经济与资源的角逐,邓小平要让少数人先富起来,延续政策的江泽民、胡锦涛都告诉全世界的投资人、企业正面信息,每一个人都相信中国引领全球成长动能,而中国也在1990年后迎来大约30年的黄金机遇期。但现在习近平政府强调共同富裕,这是中共领导人明确知道中国经济往西方倾斜可能带来的后遗症,并据此做出的调整方案。但改变的过程中,中国面对的挑战已经显而易见。大家最关注的是中国的半导体产业能否突围,而西方国家对中国电动车产业的包围、防堵已经风声鹤唳,对中国或全球经济而言,2024年不会是平静的一年。国际媒体派驻中国的人数大减,一方面采访中国的敏感产业动辄得咎,二方面一旦IC设计业也必须跟著「没获利不准上市」的政策前进,见不到出口的IC设计新创一一落马也不会是新鲜事。中国的希望不在处处受限的半导体,而在于已经有一席之地的电动车产业、轨道卫星、人工智能等可以釜底抽薪,弯道超车的领域。只是在万物联网时代电动车、卫星都将会成为木马屠城的载具,哪一天电动车被认定为「国防工业」时,大家也不要太意外。
2024-02-21
2024年产业展望系列之2:2023年臺湾ICT产业的成果汇整
2023年,臺湾940多家上市柜电子公司的总营收为8,330亿美元,比2022年的9,530亿美元衰退12.6%。这个数字明显地反映了全球ICT产业在2023年的挣扎。针对2024年前景,多数懂得自我鼓舞的电子业都说,2024年将会缓步回升,但实际的状况是不仅回温的脚步比预期慢,且有很大的差异。在各大主力产业中,以量产为主的组装业贡献了4,366亿美元的产值,半导体则以1,578亿美元排名第二。这两大产业在2023年都受到景气低谷的影响而出现负成长,不过臺湾的电子业本就依循全球景气循环运作,偶尔的低谷,其实不该拿来说三道四。倒是2024年成长动能,可能一部分来自NB、手机两大产业能否跳脱下滑的曲线。其次,人工智能(AI)相关功能在手机、NB高端机种,是否真正内化为成长的动能。根据柜台买卖中心(OTC)提供數據,臺湾上市柜公司的市值,上市公司占91%、上柜公司占9%。但在所有上市柜公司中,规模较小的上柜企业以平均24.4%的毛利,超越上市电子公司的15.5%毛利,而平均营益率也以9.1%超越上市电子公司的7.4%。我们也注意到,富士康与电子五哥的毛利有上扬的趋势,这六家企业的营收,加上臺积电的693亿美元,正好是臺湾所有上市柜电子公司总营收的一半。很显然,这六家公司在2023年仍然缴出不错的成绩,这是「应用驱动」的商机背后,臺商从单纯量产,进入到多样又可量产的新时代时,可以掌握更多的附加价值所致。但更进一步探讨电子业附加价值结构转变时,跑在前面的韓國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乐金电子(LG Electronics)正在演绎一个不同的剧本。三星在电视、手机的品牌价值已经是强弩之末。LG则宣称不再是单纯的产品公司,「系统整合服务」才是集团的营运重心。而2023年中,臺湾的文晔以38亿美元的价格购并加拿大的Future Electronics,成就了新的事业格局。文晔以亚洲为重心,但Future擅长欧美、汽车与网通产品,两者高度互补,这在「区域生产」的新格局中,代表了时代转折的意义。如果韓國的品牌商改弦更张,臺湾的零件代理商多元布局,相信已经在市场上稳坐龙头地位多年的联强,也不会静待时代的改变。2023年底时,臺湾上市柜企业的总市值大约在1.85萬億美元上下,其中电子业的贡献值接近3分之2,大致符合社会与资本市场对臺湾电子业的理解,以及臺湾电子业在整个经济活动中扮演角色,因此衡量臺湾的经济是否良性的成长,当然跟电子业的兴衰息息相关。
2024-02-20
2024年产业展望系列之1:斜杠、跨业成时代变革的重要注脚
在網絡世界里,「吊诡」的产业是常态,传统大厂不断地应对改变,策略上的灵活、多元,让新进业者望而生畏。在判读产业大趋势上,大家需要實時信息,也需要经年累月积累的产业知识做为判读的基础。我们选择10个议题,逐一探索企业在2024年必须关注的议题。过去产业大势由技术大厂、品牌商主导,现在开始出现「横向」信息连结的需求,两者互为经纬,也让我们在检视产业大势时,一方面觉得似乎言之成理,又有所不足。我们可以说,联发科不再是一家只关注手机、应用处理器的IC设计公司,从「AI on Edge」的考量,边缘运算是更能与臺湾产业发展结合的关键趋势,但PC与手机的消费行为大不同,臺湾企业最大的挑战将是如何定义自己的新产品。以手机为例,体积较小的手机,当然要面对电池容量不足与瞬间运算需求暴增时的使用极限,但手机随侍在侧、随时上网的优点却是NB不能及的,这就牵涉到联发科与高通(Qualcomm),甚至英特尔(Intel)之间的布局差异。老板懂了、高端主管认同,内部由上而下的信息传递变成重要的手段。企划部门的角色不是告诉大家股票是否值得买,而是协助企业将关键信息与企业战略传递给利益关系人,包括股东、员工,甚至整个社会。2023年底时,全球半导体业市值仅次于NVIDIA的不是臺积电,而是博通(Broadcom)。博通在AI时代,除了在网通服务芯片上著力之外,购并VM Ware、赛门铁克(Symantec),让这家IC设计公司在软硬整合的布局上更受到关注。您可以想像,这家公司軟件服务营收已经超过20%的IC设计公司吗?服务业大爆炸,但媒体业独憔悴。近几年亚马逊(Amazon)的Jeff Bezos与Salesforce等科技人投资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时代杂志(Time),他们的经验在在显示,懂科技的人不见得理解媒体如何在科技大爆炸的时代趋吉避凶。洛杉矶时报亏损3,000万~4,000万美元,时代杂志大概在2,000万美元左右,这些大媒体的员工,原本期待懂科技的新老板可以改变经营生态,但显然事与愿违。媒体员工自己不改变,却期待媒体因为網絡巨擘的加持就能翻身吗?臺湾媒体能自外于大环境吗?大家认为股市信息很重要,但新闻内容的定义与价值跟著股价的变动,很可能就会落入「新闻失准」的困境。我选择放弃大家关注的股票新闻,从信息结构、布局思考内容的经营策略,不也是找出一片天吗?业界关心的是如何撷取关键信息,并以「化繁为简」的模式,提纲挈领地掌握关键信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AI应时而生,也正好是为专业信息消费者「去疑解惑」的最佳工具。过去阅读报告或新闻时,我的脑海里会浮现查询信息的关键字,这些关键字仍然有效,但现实是企业、组织里,很少人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去探索足以成为决策的答案。未来的新闻网页更将会有革命性的改变,如何在一个入口网站中,以10个、30个,甚至50个关键字推演重要的产业趋势与决策参考信息。以下这个图表,有多少关键字跟您有关呢?我们相信在網絡世界里,所有的问题都会有答案,只是怎么问问题而已,电脑终将超越人脑的极限,尽管工具的应用无法完整替代专业的顾问,但必然会使得专业分析工作更为精确。所以,问对问题更重要!
2024-02-19
新兴国家的机会
意图侵蚀美国全球霸权的中国,是世界级的大国,甚至可以说,「如果臺湾属于中国」,那么世界局势就要改写了。要制衡中国,除了臺日韩第一岛链连结成「科技岛链」之外,印度在人口结构、国内市场、軟件人才、国家战略上,必然是美国积极争取的战略伙伴。2035年时,印度39岁以下的人口将比中国多出3.8亿人,现在的印度有108家独角兽公司,包括塔塔(TATA)、信实(Reliance)、TVS等本土公司,都有建立本土品牌的实力,在元宇宙等相关领域,年轻人口带来的商机将是成功关键。印度已经是全球第三大汽车市场,第二大手机与第一大双轮车市场,空气污染严重的印度,对于转向电动车有高度的期待。在美国政策鼓励下,苹果(Apple)、美光(Micron)等都积极布局印度,而臺湾的富士康、和硕、臺达电也深度耕耘印度的供应链,印度就算无法取代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正在扶摇直上。Outside-in vs. Inside-out除了中印之外,很多自然资源丰厚的新兴国家,将会以不同的策略参与角逐,我们也不能轻忽这些从会外赛打进赛局的参赛国。越南、墨西哥拥有地利之便,在美中关系改变的当下,成为第一批的受益者。从自动化生产必备的SMT设备进口金额可知,墨西哥、越南将是未来5~10年半导体需求成长最快的国家。人口不多、国内市场有限的新加坡、马来西亚两国,采取的半导体产业战略是积极吸引外资。现在新加坡已经有超过10个晶圆厂,新加坡以有限的人口、自然资源精打细算,用租税与政府的行政效率吸引很多大厂进驻,在「China + 1」与「Taiwan + 1」的口号中,对照性强烈的新加坡也是各国厂商,甚至是臺商重点布局的国家。我常说,臺湾迫于政治环境、人口资源,厂商被迫「Inside-out」,但几乎没有实体竞争优势的新加坡,却以无形的行政效率取得「Outside-in」的成果。臺湾与新加坡成为明显的对比,也显示出只要有正确的战略与行政效率,产业发展并非缘木求鱼。以封测厂在第一波竞逐中取得一席之地的马来西亚,也成功吸引了英飞凌等公司进驻,也是东协国家中,最有可能在半导体八强赛局中脱颖而出的新兴国家。在ESG诉求的大局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自然资源大国,在地缘政治、绿能、材料、人才等领域都有插旗的空间。加拿大、澳大利亞都有语言的优势,也把教育事业当成产业在经营,如果与臺湾合作「半导体人才培训中心」,就可以取得在人才短缺的当下,占有更好的竞争地位。将东协南亚国家的科技人才吸引到澳大利亞、加拿大,也可以与臺湾顶尖的科技大学扩大交换学生、教授的规模,而「求才若渴」的臺湾晶圆制造厂、IC设计公司,谁会错过这样的契机呢?在全球化时代,美国引领的科技赛局,日韩与两岸都因为开放的自由贸易环境而受益。但当世界的格局从全球化走入「去全球化」或区域分工的新局时,所有的企业都得面对新的考验。不甘寂寞的欧洲正在跟亚洲的大厂招手,而东方的新兴国家,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亞是否也会参与赛局,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2024-01-11
臺湾是「天选之岛」
1971年,英特尔(Intel)推出型号为4004的微处理器,我认为那是微电脑时代的开端,而臺湾在不久之后推动的RCA計劃,培养了臺湾第一代的产业菁英,我常说,那个时代的英雄是成群结队而来。他们成为臺积电、联电、华邦、旺宏、联发科、臺湾光罩这些知名半导体业的創始人,也在IC设计、封测、光罩等不同的领域共建一个绵密、有效率的产业生态系。1980年代,以宏碁、神通为首的个人电脑产业开始开枝散叶,演化自计算器的仁宝、广达、英业达也不多让,而1992年康柏降价,原本认为将会受到重击的臺湾IBM兼容电脑业,却成了全球最重要的供应来源。1995~2000年的大搬迁潮,臺系NB厂从东莞、深圳往长三角、成都与重庆移动的过程,也是产业变革的经典。臺湾产业没有被弱化,反倒借力使力,达到今天将近1萬億美元的规模。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有臺湾人的努力,也有很多先天的优势与许多侥幸。1970年代,臺湾退出联合国,与美日断交,婴儿潮時代大量涌进社会,在那个没有工研院、科学园区的时代,蔡明介、宋恭源等臺湾第一代的创业家都在高雄加工出口区工作。伴随婴儿潮而来的还有石油危机、通货膨胀,但半导体产业的萌芽,无疑是给臺湾带来一丝希望。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半导体、ICT供应链与庞大的运筹体系(空运),共同建构了一个保护臺湾的天然屏障。从PC、手机、物联网到电动车,都带给半导体源源不断的商机,但下一个阶段臺湾还可以如此幸运吗?2008年北京奥运之后,至2019年川普发动美中贸易大战之前,这10年可以说是中国的「黄金十年」。智能手機的大潮,带动了智能应用与移動商机,中国的独角兽企业,最多时占有全球的4分之1,是少数能与美系独角兽抗衡的重量级大国。相较于中国意气风发,臺系厂商却在美中压力下不知如何是好?2019年2月,川普政府在白宫网页贴出美国要掌握「5G、人工智能、量子技术、先进制造」的竞争优势。2021年拜登接任之后,在白宫再度宣示,美国要有意义地掌握半导体、车用电池、药品、稀土的供应链。美国的宣示是向中国下战帖,但从臺湾的角度观察,既有危机,也有商机。「商机」在于全世界的供应链一分为二,崛起的红色供应链被关在中国,臺湾成为最重要的选项;「危机」则是在于全球化的美好时代飘然远去,去全球化的过程,将叠加经营成本,及臺湾面对国际局势的因应能力。下一个时代的英雄,也会成群结队而来,还是美好的仗打过了,我们顺其自然,甚至吃老本、过好日子呢?
2024-01-10
贸易战中,美国的角色
「全球化时代」应该从1960年代算起,日本与亚洲四小龙以雁行理论亦步亦趋地发展工业,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少见的经济奇迹,而1990年苏联解体之后,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之前,则可以说是「全球化」最美好的时代。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的大手笔震惊了全世界。2009年时,中国GDP超越日本,本土市场开始养出超重量级的独角兽,阿里巴巴、腾讯、华为成为全球吹捧的对象,也开始以「高铁」为核心发展基础建设,到2023年为止,超过4万公里的高铁成为近代史的奇迹。中国人志得意满,开始高唱「太平洋大到可以容纳中美两国」,甚至试著把南海、东海、黄海变成中国可以控制的内海。原本对中国发展采取乐观其成态度的美国,开始重新思考美中关系。形之,敌必从之世界级的大国,都以霸权心态面对国际关系(或者分工关系),美日之间的广场协议、半导体协议,打破传统的框架,也让臺韩有机可乘。现在新的国际秩序正在形成,我们可以从供应端、需求端看到美中贸易大战中,美国的角色,也可以从日本政治人物的因应方案中,试著参酌、发展出臺湾的国家战略。日本前经济大臣甘利明说,日本要从供给端理解半导体产业的影响力,而臺湾正好是真正拥有供给端优势的国家,但社会、媒体、政治人物真的理解「供给端」可以带来的优势与效益吗?锐卒勿攻,饵兵勿食网通、服務器、高端芯片、半导体设备,甚至未来的车联网、电动车都将是「木马屠城」的载具、代理,臺湾如何理解与选择国家战略?美国商务部坚持NVIDIA芯片必须受到限制,NVIDIA设计专为中国市场需求的芯片真的可行吗?还是仅仅是向资本市场、美国政府交代的工作呢?对臺湾而言,从一开始的代工,进化到供应链,以及未来整套的价值链,演化的过程丰富多元,也充满著风险,如何激励优秀的人才继续奉献。我们明白「风行草偃」的道理,如果在上位者言不及义,如何期待社会上行下效呢?如果社会、媒体不讨论这些事情,政治领袖仍然会一如既往的拜庙,空谈土地纠纷、ECFA的是与非!
2024-01-09
「矽纪元」是網絡大航海时代的新起点
1492年,赶走回教徒摩尔人的西班牙伊莎贝拉女王支持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从此改变了世界,而这也是大航海时代开始的关键时刻。如果我们以更长远的眼光观察世界的改变,1970年初开始的半导体时代,半个世纪以来经历过萌芽、个人电脑、智能手機的阶段商机,现在才真正迈入万物联网、无缝接轨的新时代。我们看到大量连动的数据,需要快速运算的芯片,也需要超巨量储存能力的存儲器,一个被描述为「十倍速的时代」其实现在才刚刚要开始。几何级数的成长,迅雷不及掩耳Netflix用41个月找到第100万名用户,Facebook用了10个月,但ChatGPT仅仅用了5天。我们看到了几何级数成长的商机,赢家全拿的时代似乎已经到临。但除了亚马逊(Amazon)、苹果(Apple)、NVIDIA、微软(Microsoft)、Google这些大赢家之外,臺湾凭借不可或缺的「硬功夫」,成为以软实力取胜的企业之外,最成功的典范。網絡事业可以速成,但建构一个生产体系,却需要庞大的劳工群,以及上游的芯片、设计、系统整合的硬功夫。臺湾躬逢其盛,也无可替代,这也是世界赋予臺湾的天赋与天命。矩阵思维:竞合并存,而且「合」多于竞只是一片大好的情势中,也有很多细微的改变。过去IC设计公司、零件制造厂做出产品,交给零件代理商,卖给承接PC、手机品牌商OEM大订单的富士康、和硕、纬创、广达、英业达。这是一条鞭的线性供应链,但现在生产面板的友达想发展數字看板,与佳世达之间的关系是竞还是合?佳世达以「大舰队」模式筹组控股集团,往更宽广的路径走,也更积极布局汽车的智能座舱等新商机。臺湾电子六哥的毛利率都维持在6~8%,毛利不高,意味著不能犯错。但不谈臺积电独占性的利润率,臺达电30%、研华40%上下的毛利,意味著有多样性的选择,这是起步较早的臺湾电子业无可替代的竞争优势。产业结构丕变,没有人可以「静观其变」。在变化的过程中,开放型的战略是共同的走向,而面向世界时,臺湾的经济规模、量产体系、资本优势与管理经验,都让臺湾成为「无害的伙伴」。取用于国,因粮于敌,善用臺湾本土优势的臺商,短期内仍然可以呼风唤雨。当我们对于量产制造的观念从最早的「代工」,进化到「供应链」,现在又往「价值链」发展时,臺湾赢在起跑点,也站在制高点上。
2024-01-08
《决胜矽纪元》带来哪些新观点?
《决胜矽纪元》这本书写的不是产业领袖的英雄事迹,或是枝微末节的产业实录,而是探索产业关键拐点的重要尝试。半导体产业从1970年代萌芽至今已经有半个世纪,起初半导体只是大企业为了强化系统产品功能而研发的配套零件,真正形成产业则应该从硅谷的英特尔(Intel)算起。之后,英特尔与微软(Microsoft)结合所建立的个人电脑产业平臺,才真正让半导体产业有一个具规模的大舞臺。英特尔的微处理器、美日韩接续发展的存儲器都是让这个产业逐步演化的重要过程。2007年iPhone上市之后,双向传输数据的智能手機是另一个关键性的转折点。中国善用庞大的国内市场,不仅让各种智能应用在中国市场有了深化、优化的场域,也让中国8个手机品牌进入全球Top 10之林。伴随著手机产业的成长,红色供应链受到瞩目,臺厂战战兢兢,也惶惶不可终日,半导体成为臺湾科技业的最后一条防线。但对西方大国而言,臺湾不仅是防线,也可能是中国突破封锁的破口。我们如何理解技术挂帅的科技产业,在技术引导的时代慢慢演化到应用驱动新时代时的关键理念呢?从PC、手机到物联网的产业演化在个人电脑与手机主导的时代里,品牌商决定了技术规格,由上而下(Top-down)的决策过程是技术挂帅的时代。进入万物联网的时代时,除了數據中心高速运算的芯片、大量储存數據的存儲器之外,应用驱动的边缘运算,将带来多轨生产与区域分工的大趋势,而在地价值也将成为许多企业争取的合作对象。我们同意,从全球化到「去全球化」,关键原因是美中贸易大战,但产业生态的变革也是推波助澜的重要力量。上驷对下驷臺湾如何在半导体这个全球瞩目的行业中称孤道寡,《孙子兵法》中「以正合,以奇胜」以及「其势险,其节短」的道理,正好可以说明臺湾在过去半世纪的发展经验中,既有幸运,也有努力的成功关键。我常说:「不要仰赖灵光一闪的好点子」,唯有长期积累,才会有出奇制胜的契机。其次,臺湾小、没有自然资源,外围又是强敌环伺,1970年代、1980年代的臺湾更是惊涛骇浪,让臺湾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稀缺的缺点,翻转为臺湾发展产业的优点。「势」有实,有虚,虚实成势,伺机而动我们都知道,国家、社会、企业,乃至于个人的发展都要仰赖有利的形势。「形」是本体,「势」有实、有虚,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意思是本身的条件够好,仍得善用时势,掌握对的时机,并在正确的时刻扣下扳机,自然可以有所成。水流之所以能漂动石块,关键在于有快有慢,速度不同,才会出现重力加速度,这是「势」的概念。臺湾半个世纪以来,能成功发展出举世称羡的半导体产业,关键在于本身具备一定的条件,并在正确的时刻,以精确的方法发展高科技产业,而国际的时势也有利于臺湾。当臺湾建设科学园区、投资工研院,发展以臺积电为首的半导体产业聚落时,中国才刚刚从文化大革命的时代醒来。在「虚实成势,伺机而动」的背景下,臺湾的成就,有自己的努力,也有很多其他国家没有的幸运。
2024-01-05
智能应用 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