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15年区块链的大跃起之后,经历了这一两年因为ICO和各种加密货币的疯狂,现在有相当多的人都听过了区块链或者比特币。笔者自己从2015年底开始研究起区块链和物联网的应用,开始跟身边的朋友们说要做区块链,当时第一个印像是知道的人可能听过、但终究懵懵懂懂。
若谈到要把区块链应用在物联网,对于2015~2016年那时段根本就是天方夜谭,大家直觉这两者怎么会有关联。时间来到2018时,虽有著ICO熊市及各地政府的禁止和监管,有趣的是,我身边的朋友们不是正在往区块链的产业路上就是已经身在其中,要说同温层有8成在讨论区块链也不为过,从很少人接触到大家都卷入也不过才1年尔尔。
笔者预言过并著手参与和实作的物联网区块链(大陆称之为物链网),2018年也开始在不同的国家中得到印证,并获得各领域大型企业的投入。那么臺湾有没有?如果要把挖矿机当成物联网应用的话,当然算是有的。
于是今年开始,陆续有各种产业和政府单位找上门来询问和探讨区块链如何导入在其企业中,进而增加企业本身的价值。不少企业自己做了一定功课后开始找我们团队来进行讨论,因此看到了不少有趣的现象想和大家谈谈。
这篇,我想先谈「用单一的区块链世界观来看待其他区块链」这个普遍性的问题。
区块链确实还在早期的进展中,若我们看Gartner的Hype cycle,可以看得出来区块链仍在早期阶段。但也因加密货币和ICO所带来的快速泡沫,一下子让非常多人开始了对区块链的早期探讨,接触者往往直接拿最著名的比特币或者數據目前最多的以太坊,建立起自己对于区块链的基础。
这本来是很好的事情,但正因区块链仍在早期,因此其技术百花齐放,包含各种泡沫技术充斥。使用者端若在研究导入时用第一个接触的技术建立了世界观,接著用这个世界观来看待其他也同名为区块链的技术,这反而会形成在导入时可能的坑。
比较适合的观念可能要回归基本,可以先看该技术的目的到底是为了解决哪个问题?再接著去看其技术,而非直接看技术却未去看想解决的问题,乃至形成了张飞打岳飞的状况。譬如很多人喜欢用单纯的规格比较表来比较不同的区块链,看似有道理反而是忽略了自己产业的特性和不同区块链的匹配可能。
举例来说,笔者前几周受邀去土城与某企业做探讨,负责区块链导入的窗口劈头就问:「你们有没有实际案例?我有做了功课...」然后劈里啪啦讲了一堆其实只是某单一区块链的特性,接著提出各种质疑。
笔者花了点时间将他拉回基本线,透过建立基本的观念和态度来检视自己的公司和产业是否有导入的可能性。此外,也剖析了媒体炒作下各种区块链案例中标题过于简化、进而造成曾参杀人的效应。笔者想提醒的是,区块链发展确实仍在早期,当大家的基础观念还未建立前,如何能轻易的透过标题和美化过的故事,就认为可理解其他产业导入的真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