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在这次的疫情影响下,线上工作会是暂时的权宜之计,或将加速改变人类的工作型态?台湾又能在此得到什麽借镜呢?
相对于这次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台湾在防疫工作上做得可圈可点,疫情对台湾科技业的上班族并没有很大的影响。
反观于世界的科技重镇硅谷,大部分的科技公司早早在3月中就宣布所有的员工可以在家工作到疫情平缓为止。甚至Twitter CEO Jack Dorsey也在五月中宣布,所有的员工可选择永久线上在家工作。
对大部分硅谷科技公司而言,员工一星期能在家工作一到两天是非常平常的,通常也不需要特别跟主管报备。尤其在交通堵塞的旧金山湾区,免去通勤可以轻易地省下一到两小时,并更有效率地运用时间。
就我个人在湾区的工作经验,大部分的会议邀请都会附上电话会议(conference call)连结,让会议参与者可以选择是否要到场参加。
就一般的会议,除非有技术上的问题,像是收讯不良或是杂音等,不然通常效率都跟当面沟通没有任何显着的差异。唯独像是面试、新进员工训练、及Workshop等,公司还是会要求所有人必须亲自到场参与。
这次的疫情更进一步挑战了现今硅谷既有的工作模式,让所有的事情都必须线上解决。拥抱改变必定有阵痛期,但伴随而来的也是新的契机。
除了Twitter率先决定所有的员工将可以远程工作外,Facebook CEO Mark Zuckerberg也宣布将在美国达拉斯、丹佛、亚特兰大建立新的hubs来网罗当地的科技人才。
具体Facebook hub的运作模式我们还不得而知,但可以想像是类似co-working space的概念,让所有当地的Facebook员工仍能享有一个工作的空间,以及得到适当的IT的协助。Facebook的此举,其实也代表在过去2个月期间,员工即使各自在家工作,还是能够有效的协调配合。
另外,湾区近年来水涨船高的房价也变成了吸引人才的阻力,对这些需要大量知识型人才的科技公司,若线上工作的模式成功建立了,人才库(Talent Pool)也可马上扩大了好几倍。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能看到更多的硅谷科技公司在海外设立更大的研发据点,而非仅设立专注于在地化或销售业务为主的办公室。
对台湾而言,虽然疫情并未对大部分科技产业的工作型态产生冲击,但对希望能追上硅谷的台湾科技业仍有许多可借镜的地方:
1. 更弹性的工作型态:
在台湾能允许让员工在家工作的本土企业还是少数,很多企业主都会有员工不在办公室就不能工作或产出会降低的迷思。
但其实不够弹性的公司文化,反而是把人才留在台湾的的阻力。周遭许多后来决定离开台湾到海外发展的朋友,正是因为美国的工作环境比较有弹性,可以兼顾事业跟家庭。
实际上只要能妥善地利用各种线上工作的工具,像是现在十分火热的Zoom、Slack、Google Drive,甚至是传递视讯信息的Loom,就可以弥平很多因为线上而造成的不便。
或许一步到位让所有人可以永久在线上工作并不适用于台湾,但科技产业如能让线上工作模式制度化,绝对是台湾留才及吸引国外人才的助力。
2. 台湾是否能保握契机,成为欧美企业在亚洲的研发中心?
台湾的工程人才素质高,每年也有大批的留学生出国深造(台湾是美国第七大留学生来源),最后落脚硅谷。许多人并非不想回台,只是要能在台湾找到跟硅谷湾区工作性质、薪水、及工作环境同等级工作的机会并不是那麽的多。
政府在推动的「亚洲.硅谷」计划其实不外乎也是希望能藉由硅谷的模式及海外的台湾人,加速台湾科技业的发展、转型并加速与硅谷接轨。
这次的疫情及中美的矛盾让台湾的能见度增加,线上的工作模式也证明了地图上的距离或许不是我们想像的那麽绝对。
至于要怎麽能让台湾在如新加坡、韩国等的亚洲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变成真正的软件以及创新重镇,则是政府以及海内外台湾人们接下来须要好好思考的!
北美台湾工程师协会(NATEA)会员,台大电机学士,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MBA,曾任职于华硕电脑、甲骨文、以及麦肯锡顾问公司。专注于科技产品开发管理以及产品设计价值分析。目前将任职于Google硅谷总部担任产品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