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应用 影音
DForum0626
aispecialreport

对手都在订半导体国家战略 我们怎能任其生灭?

台湾需更加注重科技人才培育,才能保持领先地位。法新社

我们先来看几项数据。2019年台湾整体半导体产值超过新台币2.6万亿元,占全球半导体产值的21%;而其所产生的附加价值占我国GDP的8%以上。

台积电一家的市值为全国股市的总市值24%,台积电的先进制程也领先对手一个时代,使得全球重要的科技公司都必须来台积电下单,但同时台积电也使用超过7%的全国电力。因此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兴盛,已不仅是国家经济之所系,也带动全球科技的发展,更牵动到国家安全。国外媒体曾经以「why Taiwan matters」来形容我国的半导体/IC产业。

所以如何维系一个持续发展的半导体产业,并且稳定地超越竞争对手,使台湾在全球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们必须要检讨的国家战略;其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不亚于我们所购买的F16战机或爱国者飞弹,而前者更能够创造税收及就业机会。

长久以来台湾半导体产业非常的低调,很少强调我们这产业的重要性,但现在业内对于未来的前景却极为担忧。之前经常有言论批评台湾应该发展多元化的产业,不应将鸡蛋放在一个或少数的篮子内,更甚者提出台湾应屏除硬件的产业思维,积极地发展软件服务业,并引入硅谷创业模式,鼓励年轻人积极的创业。但必须思考的是,若将这些资源挪去扶植其他的产业,它的机会成本为何?是否能创造出相同的价值?

战略无关乎就是一个取舍,以及资源的配置。台湾丛尔小岛,对于新兴产业的选择应该是舍大于取,而非一窝蜂地随波逐流,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慎选能发挥综效的主轴才是王道。就以几年前,当3D打印正风行时,行政院曾大张旗鼓地宣示要积极投入此新兴产业,包括每年要培育多少人才在内。这些计划到头来却是只闻楼梯声,如今人安在?

半导体之所以是重要的国家战略,有其继往开来的深切涵义。首先人类在70多年前发明了半导体元件,以及50多年前发明了IC,这个领域就以每一年半到两年推进一个技术时代的速度前进,至今丝毫未有停歇的迹象。最先进的技术节点已经到了3纳米,甚至于1纳米。此外除了平面的微缩外,研发方向更往高度去堆叠,而有些产品已堆叠超过一百层。

这些先进技术发展其背后最大的驱动力,就是人类未被满足的需求。我们从过往大型电脑主机,到个人电脑,到将电脑放置于智能手机内,以及云端运算,这些所演进出来的需求,就是让半导体持续发展最根本的驱动力。甚至于我们可以大胆地说,目前的各产业如精密机械、汽车航太或生物科技等,若舍弃了半导体的发展,都不会是现在的风貌。半导体的技术仍持续在演进中,它与各行各业的交互作用,所爆发出来的能量是呈现指数函数的成长,而各式应用的需求如AI、5G、自驾车等正如日中天,因此半导体产业再兴盛个三十到五十年,是绝对可以被期待的。

台湾能成为半导体的国际重镇,绝对不是件偶然的事。四十多年前,在孙运璿院长及海外潘文渊博士的高瞻远瞩及积极奔走下,工研院成立IC示范工厂,引进技术开发产品,建立起第一批半导体产业的生力军。三十多年前,台积电张忠谋董事长的创新商业模式及卓越领导,持续专注于技术的研发及客户夥伴关系,得以成就至今领先于全球的地位。

在人才培育上,五十多年前,已故前交大校长张俊彦院士,就积极在培养半导体相关的高级人才,作育了无数英才;而当时任职于贝尔实验室的施敏院士,更数度利用休假来台讲学及指导研究生,使台湾的学术水准不落后于先进国家。

在这些缺一不可因素的共构下,才有可能造就出why Taiwan matters的地位。因此不论从历史及未来的发展,以及各项主客观因数的配合,我们若想要在台湾再创造出另一个等量齐观的产业,不能说是缘木求鱼,但却也是备极艰辛。

如果我们有以上的战略共识,接下来谈我们所忧虑的事情,一言以蔽之就是「人才」。现在的年轻学子,在某些信息的推波助澜下,认为半导体即将走入历史的灰烬。舍弃追求更前瞻的学术研究,希望及早投入创新创业之列,才是风气之所趋。再加上少子化,使得半导体所需要的人才相形捉襟见肘。几年前我们在半导体产业协会上,就积极地推动产学的合作,并提供优渥的待遇鼓励年轻学子就读博士班,并到各高中及大学去游说,但是成效还是有限。这需要政府、学校及产业一起来拟定战略方针,包括引进国外的人才。

我们需要订定半导体的国家战略,就得如同我们的竞争对手韩国及国内大陆般的重视,而不是让产业自生自灭。首先必须排除过往似是而非的论调,将半导体定于一尊,重新检视国家战略、国家安全与半导体产业唇亡齿寒的相依关系。建立一套长久且与时俱进的半导体产业的策略方针,得以持续地保有我们的竞争优势,这才是国之所幸。

最后以改写辛弃疾的一阙词,作为我们的期望:「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半导体却在灯火阑珊处」

曾任中央大学电机系教授及系主任,后担任工研院电子光电所副所长及所长,2013年起投身产业界,曾担任汉民科技策略长、汉磊科技总经理及汉磊投资控股公司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