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应用 影音
EVmember
ST Microsite

接电话的第一声 「Hello」是怎麽来的?

林一平手绘之克拉克(左)与普斯卡斯(右)。林一平

资通讯服务要成为杀手级应用,必须让用户们很快学会使用,才能广为流传。我看过很多资通讯的应用非常有创意,但普罗大众不知如何使用,因而失败。移动数据最早期的杀手级应用是简讯(short message),这个应用在台湾也要经过三年教育,教导大众如何使用,才广为接受。简讯应用普及后,实时通讯(instant messaging)也水到渠成,更演进到今日广为民众接受的Line、WeChat、Twitter等应用。

使用资通讯服务,引发争议的有趣例子是电话。电话的发明,提供人们不必面对面的谈话方式。而人们第一次面对电话筒时,常常不知所措,讲不出第一句话。当时有人建议比较正式的问候语,例如「What is wanted?」或者是「Are you there?」 。

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最早大力推广「Ahoy-hoy」这个字。「Ship Ahoy」是水手呼喊其他船只的声音,意思是「喂,那条船呀」。贝尔大概感觉电话的两方距离甚远,就如同呼唤远方的船,因此建议「Ahoy-hoy」这个字吧。

但今日众周所知的电话问候语是「Hello」,而非「Ahoy-hoy」,当年曾为这两个电话问候语引发争议。据说「Hello」这个字源自于法文「hola」,首次出现于1833年的一本书英文书《The Sketches and Eccentricities of Col. David Crockett, of West Tennessee》。书中叙述,美国西部拓荒的传奇人物克拉克(David Crockett)在密西西比河畔以「Hello」和人打招呼。1860年后Hello这一字就常常出现在文献中。

贝尔提议「Ahoy-hoy」这个字当电话问候语时,爱迪生(Thomas Edison)相当不以为然,想以「Hello」一字取代。爱迪生采取一个很聪明的策略,于1877年写信给中央区电报公司(Central District and Printing Telegraph Company;就是现在的Verizon)总裁大卫(Thomas B. A. David),说服他认同「Hello」。他说:「大卫老友,你瞧,喊Hello时声音至少比Ahoy-hoy多传10~20英尺,你甚至可以省掉电话铃声的费用呢!」同年,发明人工电话交换机(switchboard) 的匈牙利人普斯卡斯(Tivadar Puskas)首度在波士顿用新发明试打电话。他的第一句是匈牙利话「Hallom」,意思是「我听到了」。「Hallom」发音极类似「Hello」,影响到大众。后来大家就采用「Hello」,不再Ahoy-hoy般的「叫船」啦。这场电话问候语的拉锯战,最后由爱迪生胜出。

另外有一种说法,1880年时因为马克吐温(Mark Twain)的《A Telephonic Conversation》一文,使得Hello成为公认的电话问候语。马克吐温是很能接受新科技的人,常常率先使用刚发明的产品,如打字机及电话。在使用过程,自然也会以作家的社会学观点,建议使用新科技的恰当礼仪,沿用到今日。

拿起电话筒、拨号、「Hello」完后,第二句话是啥?应该自己报名字,如「This is Jason」。最讨厌的是接到电话,来电的人不报自己的名字,你只好问:「Who's calling, please? 」而最讨人厌的是,对方回答,「是我啊,你怎麽听不出来?」真令人想摔电话机。为了教育客户使用电话服务,早期的电话号码簿明列许多规则,例如通话过程应该保密防谍,又例如说完电话,要将话筒挂好。诸多规则今日看来,让人莞尔一笑。

现为国立阳明交通大学资工系终身讲座教授暨华邦电子讲座,曾任科技部次长,为ACM Fellow、IEEE Fellow、AAAS Fellow及IET Fellow。研究兴趣为物联网、移动计算及系统模拟,发展出一套物联网系统IoTtalk,广泛应用于智能农业、智能教育、智能校园等领域/场域。兴趣多元,喜好艺术、绘画、写作,遨游于科技与人文间自得其乐,着有<闪文集>、<大桥骤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