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应用 影音
EVmember
Event

美国眼中的国内大陆科技威胁

「The China Issue」─国内大陆科技已足以被美国视为威胁了吗?法新社

MIT Technology Review (MIT TR)是MIT所拥有的独立刊物,原先的读者群是尖端科技精英,后来逐渐转向商务人士及一般大众。由于背后有强大的科技谘询团队,杂志中的科技叙述及评论大致八九不离十。时值中美贸易谈判,本期的主题就是「The China Issue」,语带暧昧。

MIT TR虽然不代表美国的官方看法和态度,但是至少反应了科学、科技界一部分人对于国内大陆科技崛起的视角和顾虑。他们顾虑什麽呢?基因、芯片、火箭、核反应炉、监控和挖砂船,其实还有5G、金融科技和量子通讯。

先讲整体状况。大陆的学术论文数量已跃居全球第一、专利全球第二,但是有些弱点。论文的平均被引用次数比前几名的国家平均次数少,而专利5年期满后的继续维护率偏低。但我不觉得这是大问题,这是典型的起始策略—先冲量再冲质。我以前在建立公司知识产权防护网也是这麽想的。

距电子产业最远的是挖砂船。美国当然也有挖砂船,但与大陆的比较起来像玩具。挖砂最令MIT TR担心的用途是造岛礁,从此改变地缘政治的生态。

核反应炉是提供能源的和平用途没问题,可是福岛事件后大陆对于核反应炉的态度丕变。由于对安全要求的提升,其成本近乎倍增。与有些新能源的成本相比,可能还高一些。MIT TR担心的是从此无碳能源少了一种选项。

讲火箭是从卫星讲起。2018年大陆发射的卫星数为35,较美国的30略胜一筹。MIT TR在意的是这些卫星是由民营企业发射,大陆的军民融合政策开始奏效,而且发射卫星的技术与飞弹是一样的。

基因说的是基因编辑技术。早在2015年大陆就有基因编辑的胚胎,完成后已予以销毁,争议较少。2018的基因编辑宝宝诞生,这当然会引起伦理争议,目前当事人已受惩戒而失掉工作。但是显而可见的MIT TR认为在基因编辑的领域大陆是领先的——最近关于基因编辑胚胎的10篇论文,只有1篇美国、一篇英国,其余的全是大陆。有没有其他意涵,还要字里行间仔细推敲。

金融科技目前看不出有立即的威胁性,但是大陆显然已开辟了许多新领域,而这些没在英、美等金融大国发生。MIT TR观察到的是发展时机与政府态度。大陆金融进入塑胶货币时间较短,因此提供了金融科技进入的时机与市场。又,金融是特许产业,但大陆政府似乎在金融科技创新初期放松监管力道,到科技成熟时才纳入管理。但MIT TR没提到的是移动支付需要周延的基站部署,而美国4G基站的数目在30万以下,大陆在350万左右。没有现代的基础设施,许多关于社会、生活的创新是无由发生的。

讲到5G,目前正是中美磨擦桌面上明的热点。MIT TR举美国部分商转的电信营运商如Verizon为例,认为起步未必落后。但是美国全国性的商业部署可能迟至2023,相较于大陆可能为晚。MIT TR观点有趣的是认为大陆政府能协调三大营运商的协作分工是因素之一。我的个人观察是大陆把通讯当成如水、电般的民生基本物资来处理,如台湾的健保,有点社会主义。如果这终将影响科技发展,美国如何面对呢?

同样的观点还有对于量子信息发展。目前状况算是明朗:量子计算美国领先、量子通讯大陆领先,这在专利申请、论文发表以及在系统实施上都是如此。MIT TR将此结果归诸于大陆政府较能协调大学与各研究单位的协作。这倒底是对资本主义下研发系统性的反思呢、还是对中美磨擦因由的论断?这值得持续观察。

最后谈半导体。大陆半导体发展过去是路漫漫兮其修远,MIT TR认为现在AI的发展给大陆找到突破口。更精确的来讲,是云的营运商、基建厂商和终端厂商于此入手。这与我以前持的「以云养芯」看法一致,也与异质整合路线图中以应用向下垂直整合的策略同一路数。

现为DIGITIMES顾问,1988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任教于中央大学,后转往科技产业发展。曾任茂德科技董事及副总、普天茂德科技总经理、康帝科技总经理等职位。曾于 Taiwan Semicon 任谘询委员,主持黄光论坛。2001~2002 获选为台湾半导体产业协会监事、监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