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智能监控与预警 确保产业与运输安全 智能应用 影音

结合智能监控与预警 确保产业与运输安全

  • DIGITIMES企划

高雄第一科技大学副校长陈政任。
高雄第一科技大学副校长陈政任。

在高雄气爆事件后,大家赫然惊醒,针对原本发生意外机率不高的管线,亦需要施以完整检视与侦测。高雄第一科技大学环境与安全卫生工程系特聘教授陈政任则认为,综观厂外工安议题,管线气爆属其中一环,但并非全部,尤其运输安全,同样需要关注,当务之急,便是设法促进传统产业与智能科技做跨界交流,以强化产业与运输安全监控效率。

陈政任指出,欲探究产业与运输安全侦测与应变议题,务须先了解相关事故的可能危害,不外是爆炸、火灾、中毒,接着思考如何预防、预知、确认这些危害,而他认为,可藉由安全预警、危害识别、侦检分析,依序实现预防、预知、确认等三大目标。

有关危害识别,是现场应变人员最重要工作,意即了解现场可能的危害徵状,并预防危害的发生、再做好个人防护。至于可能的危害徵状,综观过往国内外历史事故,可归纳大量白烟、大量有色烟、喷火三种状态。

一旦发生大量白烟,可能衍生蒸气云爆炸,湖南LPG槽车爆炸事故、高雄气爆皆是典型例子;也可能夹带刺激味,酿成中毒,如韩国某芯片工厂氢氟酸泄漏事故。至于大量有色烟,若伴随刺激味、腐蚀现象,可能形成中毒,如2012年美国新泽西铁路发生火车出轨意外,酿成氯气外泄悲剧。

若出现喷火,可能衍生BLEVE(沸腾液体膨胀蒸气爆炸)爆炸,如2007年台湾苯乙稀槽车在高速公路翻覆,因而引发爆炸事故,对此陈政任提醒,只要出现喷火,即代表引火源内部有压力,压力一定会引发温升、失控连锁反应,很快就会发生爆炸,此时现场应变人员根本无需侦测,应立即退守安全距离以外。

他进一步说明,能量的快速释放便是爆炸,常见的类型包括「物理爆炸」,如容器破裂、快速相变化,另外是「化学爆炸」,如传播性反应?燃烧(蒸气云爆炸)、均匀性反应?聚合(热爆炸);各自发生条件不同,比方说压力容器破裂源自高压容器损坏,BLEVE源自密闭容器与外部火灾,蒸气云爆炸源自可燃性气体外泄与延迟引燃,且所有高压可燃性槽体都可能发生,气云越大、威力越大。

论及事故现场危害识别要诀,含括声、光、嗅、色四大原则,只要听到声音、看到光线与影像、闻到味道、看到颜色,都代表危机就在不远处,尤其是「嗅」,意谓人员与事故现场的距离不到5米,情况最为危殆,随即应保持安全距离、着个人防护具,甚至连采样侦检与分析,都应于安全距离进行。

所谓现场侦检分析,旨在监定和量测事故现场环境污染物,以做出快速、可靠之判断,常见的侦检仪器,包括主要用于快速确认氯气、氨气、氟化氢,磷化氢等高危害性气体的检知管,可同时侦测可燃性气体、硫化氢(或氯或氨)、一氧化碳及氧气的多用气体侦测器,再加上气相傅利叶红外光谱仪、移动式气相层析质谱仪、热影像分析仪等等。

除此之外,陈政任参与一项研究计划,意在结合智能科技,发展槽车翻覆智能监控与预警系统,目前已打造出一款犹如「槽车的黑盒子」之原型设计成果,可提供槽车行车纪录、预警、与事故通报的多功能安全监控功能,后续发展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