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采「工业3.5」混合策略 发挥破坏性创新 智能应用 影音
工研院
DForum0522

先采「工业3.5」混合策略 发挥破坏性创新

  • DIGITIMES企划

国立清华大学工业工程与工程管理系教授简祯富。
国立清华大学工业工程与工程管理系教授简祯富。

来自国立清华大学工业工程与工程管理学系的简祯富讲座教授,以「『工业3.5』的工业大数据分析」为主轴,阐述制造业如何由「工业3.5」的混合策略和破坏性创新迈向生产力4.0和工业4.0。

简祯富指出,世界各国,举凡德国工业4.0、美国AMP、日本4.1J、韩国工业创新3.0及国内制造2025,都是藉由拿回ROI较高的制造(此指与其他产业相比),并推动先进智能制造以带动整体经济起飞,解决贫富差距扩大、年轻人高失业率等社会问题。

根据德国的定义,工业革命共分四阶段,不同阶段分别由蒸汽机、(屠宰场)流水线、晶体管暨集成电路、虚实化系统(CPS),其中第一、三阶段都有明确的推动性技术(Enabling Technology),反观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目前进行中的「工业4.0」则无;简祯富认为,有志迈向工业4.0的企业务必有所体认,工业4.0和工业2.0相同,并非从无到有的全新里程碑,而是奠基于工业3.0和工业1.0所衍生的产业结构转变和技术管理要求,所以要想实践工业4.0,绝非靠着软硬件产品或解决方案的购置便可一步到位,还涉及管理、组织、产业等其余层面问题。

仅管工业4.0与丰田生产方式都是「后拉式」生产体系,有需要时才依所需数量生产所需产品,但工业4.0更诉求有获利能力的「单个生产体系」,强调不同生产线连在一起,灵活运用传感器、物联网、云端、解决方案服务,随时交换大数据,按照客户需求随意改变供应商与生产程序,就像现在兴起的C2M(Customer to Manufactory),如大陆的电商「必要」的商业模式,实现符合成本效益的订制生产;因此工业4.0主张透过技术应用,实现整个制造和价值网络的革新。

先提升大数据分析力  再导入工业4.0的自动化

台湾的基础工业能力,很难与美、日、德等国并驾齐驱,意欲比这些国家快速而完整地实现工业4.0,不够务实;且相关技术仍在演化中,不用急于导入。简祯富建议台湾不妨采取「混合」策略,也就是在工业3.0~4.0之间,先在部份自动化的环境,整合大数据分析和管理经验,进行破坏性创新,从根本上改善台湾制造业的决策分析力,才可望有所胜算。

简祯富说,除了半导体等高科技产业外,传统制造业,特别是台湾的中坚企业和隐形冠军,应该从「工业3.5」出发,以拉开和红色供应链等竞争者的差距,亦可在此过程中,调整公司组织和管理模式,以配合未来升级到工业4.0的转变,才是赢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