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国内整合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中有一个主题似乎一直没有被触及:后摩尔定律时代产业的技术、市场的本质、竞争的主轴等都将改变,这都会影响人力资源的需求与配置。
摩尔定律在5年后能见度很低,现在就该早为之计,企业如是,产业亦如是。否则到时候发现半导体产业竞争不比赛跑、改比游泳了,还得重头追起。
另一个有趣的点是前文(参见《国内整合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观察篇)所述大陆人力资源供应的15个系所全是广义上电机系、机械系的下级分类。大陆半导体产业从业人员有80%是本科及大专教育程度,也就是说从业人员在大学时期接受的训练是直接跟半导体相关的技术教育。也许这有利于教育后直接投入工作,但是长远来看呢?
相较于此,台湾的半导体产业从业人员早在10几年前最大的来源就是硕士,他们在大学受的是较基础而广泛的教育,专业训练大部分来自于硕士以上教育,而且也不一定与狭义的微电子相关。譬如说,现在学凝态物理数值计算的也能在先进的半导体厂找到专长相关的工作,相信吗?另外,基础教育是微电子的要再学习研发二维材料或磁性材料有多费劲?值得想一想。这已不只是考虑教育与工作的衔接,是更长久发展的考虑。
另一个降低人力需求的方式是提昇人均产值。后摩尔定律时代要持续创造经济价值已不能只靠制程推进,像美国DARPA今年的主要议题是设计的人工智能自动化,例子是用2、3个研究生来设计过去要100个设计工程师才能设计的SoC。这不只是提昇人均产值、节省人力需求的事,而是将引发整体产业变革。
近乎不可能的任务,要靠非典型的思维来达成!
现为DIGITIMES顾问,1988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任教于中央大学,后转往科技产业发展。曾任茂德科技董事及副总、普天茂德科技总经理、康帝科技总经理等职位。曾于 Taiwan Semicon 任谘询委员,主持黄光论坛。2001~2002 获选为台湾半导体产业协会监事、监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