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应用 影音
EVmember
ADI

回家需要理由吗?兼论台湾科技实力与人才养成

台湾科技实力的养成与揽才、留才,是需要被重视的问题。Unsplash

故事要从一张照片说起。前几天我收到同学-成大副校长吴诚文寄来的照片,里面有我的另几位同学:中研院院士戴聿昌、前Intel资深副总暨实验室执行总监王文汉、及麻省理工学院资深研究员杨颖青博士。

我看到照片非常高兴,因为吴诚文教授从清华大学回到故乡台南的成功大学, 而且把我们在美国几位杰出的同学请过去,为了新设立的「智能运算学院」献策,并且可能因此而引领台湾风潮。这是「世界人才」回馈乡里最好的方法, 也是最接地气的方法!

除此之外我也想到两个人,一个是我自己的博士指导教授—美国北卡大学的Frederick P. Brooks,也是1999 Turing Award得主。他是美国南方的精英家庭出生,读私立的杜克大学,然后再于私立的哈佛大学拿到博士学位。

之后,他进入IBM,以Chief Architect 角色研发IBM 360、370这两型非常成功且着名的电脑后,选择回到家乡北卡州,而且是选择回到公立的北卡大学,建立一个电脑学(Computer Science)系所,这在当年可说是美国产学界的创举。

另外一个是台大李琳山教授,他是中研院士,也是我的硕士班指导教授。他从台大毕业后,进入史丹佛大学拿到博士学位。1979年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的风雨飘摇时期,他回到台湾大学教书。他的理由简化成一个「回家需要理由吗?」 (此处借用他今年在台大因服务满40年而受奖的得奖感言)

我之前写过一篇专栏文章〈做世界的人才〉,当时我问自己一个问题:台湾有三代的留学生,什麽时候这三代的留学生才能够建立起本土学术科技人才,让他们表现跟在国外接受的训练是一样的?

我看到了一个很好的实例:现任科技部部长陈良基就是本土博士,他的指导教授是张俊彦教授,也是台湾第一个本土博士,而张俊彦当年的博士指导教授是施敏(注1)。

从我的提问与实例延伸,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台湾科技实力的养成与揽才、留才,到底有什麽最佳方法? 但从我前面举的各个例子,不得不由说,其实还有一种很有力的方法:回家需要理由吗?

注1: 已故的张俊彦教授培育无数杰出半导体产官学界人才,造就台湾半导体领先国际。施敏教授1957年毕业于台湾大学,1963年取得史丹福大学电机博士学位,发现了浮闸存储器效应,台湾前三位工学博士张俊彦、陈龙英与褚冀良都是他于交大指导的学生。

台大电机系1981年毕业,获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电脑科学博士,曾任职美国贝尔实验室,后返国任教于台大信息工程系。曾兼资工系、所主任、电机信息学院副院长,现为网络与多媒体研究所及资工系教授,并为台大和硕讲座教授。研究专长为电脑图学、虚拟实境(Virtual Reality),为国际上VR领域研究先驱。1995年与资工系同事黄肇雄、吴家麟、陈文进在国科会(现为科技部)产学合作计划架构下研发出视讯压缩软件─第一代「Power DVD」的原型,并衍生出台湾最成功的软件公司之一的讯连科技。25年教学所指导硕博士遍及产业界与学术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