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节制设计 保障轨道交通安全 智能应用 影音
TERADYNE
member

层层节制设计 保障轨道交通安全

  • DIGITIMES企划

轨道交通的搭载人数众多,需有完善的安全设计。DIGITIMES摄
轨道交通的搭载人数众多,需有完善的安全设计。DIGITIMES摄

轨道交通是城市运输的大动脉,相较于其他基础建设,其智能化程度相当高,这两年台湾与大陆纷纷传出轨道交通的重大意外,台湾高铁更是连连停摆,这些事件让产官学界纷纷开始注意轨道通的安全问题。

轨道交通负载大量人数,因此安全设计相当重要,不过台湾与国内大陆这两年都发生重大事件,国内是温州动车翻覆,台湾高铁则是连连发生系统错误,其中2013年的高铁号志异常全线停驶,更是高铁通车6年来,首次非天灾造成的大规模停驶,后来台湾高铁证实,异常是因台中段号志的电子连锁系统故障,最后靠重新开机解决。

导致高铁当日停摆的祸首,是台中站区铁轨旁的号志电子联锁系统(EI)的装置「终端转换器(ET2)」,出现无法排除异常信号,且主系统、备援系统同时挂点,导致营运停摆。

事件发生,由于因只要号志显示该区间内有列车,其他要经过站区的列车就无法进行路径设定,更无法驶入该区间,等于是台中站区前后60公里内的列车均无法自动行驶,连在场的日本技师打电话回日本也找不出原因,台湾高铁才会在6时30分紧急宣布停驶。

轨道交通的安全设计

EI是高铁运转最重要的一环,高铁全线345公里,设有10处号志联锁区间,每处各有一套EI主系统与备援系统;EI的功能,是在区间内的不同转辙器与号志机间,设立一套联锁运行的规则,以确保列车安全、顺畅的运行。轨道系统系统透过「连锁」来控制行车路线,「自动闭塞(停车)」来保证车距,并以「轨道电路」来EI控制列车行车速度;这次故障的ET2,功能是将光纤信号转换,并建立号志与号志间联锁关系规则的设备。

这类轨道控制系统有两个部分设计,一方面针对轨道,令一方面则针对车辆。轨道上采用失效偏向安全原则设计,当任何环节发生故障时,系统设计成自动会趋向安全条件进移动作,以确保行车安全,台湾高铁所规划采用之号志系统,设计规划满足每3分钟发车之要求,所有列车运行之控管及号志系统主要设备工作状态之监测,皆由位于桃园之行控中心进行监控,前面提到的 EI 即扮演了重要角色。

高铁沿线都有感应器,随时将侦测到的信息传回行控中心,正常来说,每一个EI区间均属于闭塞环境,区间中正常只能有一辆列车,如果前车尚未走出这个封闭区间,后车是无法进入的。这样的设计是为了确保行车安全,避免列车「追尾」的事件发生。

当然EI失灵,列车仍可设定为「手动」进入,但由于手动控制的时速上限只有40公里,台湾高铁认为如以此模式通行,仍会造成大规模的误点,因此才决定停驶检修。

除了系统自动设定之外,桃园控制中心内的列车调度员亦可以在号志系统容许范围内,调整缺省的列车时刻表,以便弹性调度或恢复未准时的行车时刻。正常营运时,所有高速铁路全线的列车运转,由桃园行控中心所控制,紧急状况时亦可就近改由车站控制室接管,透过此监控并依照行车计划控制列车运转,以达到高运输效率及路线容量。

至于在运转正在线的列车,则透过车辆自动控制系统(Automatic Train Control;ATC)自动控制列车速度,ATC 是列车的速度监督系统,它提供驾驶员一个连续允许运行的速度曲线,当驾驶员未能遵照允许速度行车时,车载号志系统为确保行车安全,将自动进行必要的减速或将列车停止于适当位置的决策。

非战之罪还是管理失灵?

当轨道系统与列车系统整并后,联锁系统可将站区之号志设备相互联动与牵制,以确保开通进路及冲突进路之安全,加上沿线的道旁设备如转辙器、号志机及列车侦测设备等装置,均透过多重数据传输回路与联锁系统连接,以提高系统之可靠度。

这样的设计当然是「安全」为最主要要求。除了列车与轨道号志系统外,为了确保行车时之安全,高铁沿线亦设置了灾害警报系统来监测异常的运转环境,其中包括地震、强风、豪雨、洪水即边坡滑动等天然环境灾害,以及像是行车路线的车辆掉落侦测等人为危害,灾害警报系统在可能发生立即危害行车安全的状况,让列车自动紧急煞车或降低列车的行车速度已避开紧急危险;其余的状况,则在经由中央控制中心或车站之相关营运人员评估后,再加以限制运转条件。就这样看来,基本上应可因应大部分状况。

但这一次的状况,高铁的应变却让人大出意外,正常来说,ET2的故障并非不可能,据了解之前同一个区间中已有五次更换的前例,但在这第六次却踢到铁板,闹到要重新开机才恢复正常。由于交通与轨道系统「稳定」第一,基本上在 SOP 上主要应该仍以在线排除模式进行,重新开机虽然简单,但并不是维持轨道系统的最佳做法,高铁公司当日显然也是以如此思维进行处理,在在线排除无效后才重新开机的做法,基本上没有太多争议。

尴尬的是,前面提过正常来说轨道系统在规划时均有备援设计,EI应该也是如此,在事件发生的同时,基本上不该造成影响营运的状况,但千金难买早知道,事件发生前两日,维修人员就发现主系统已发生故障,行控中心转以备援因应并排定两日后更换设备,就在这样被台湾高铁所称「巧合」下,备援系统在更换前也发生故障。

虽然台湾高铁认为是非战之罪,但他们口中的巧合,却让学者认为这是台湾高铁的「管理失灵」,专家认为,以EI为例,ET2在故障前已有徵万亿, 维修人员在23日发现主系统故障,台湾高铁却似乎没有提前避险规划,等于是拖到整整两天后才要进行设备更换;此外,当日的异常信号导致EI主系统和备援系统同时失灵,这样的事情并不是第一次发生,却仍然手忙脚乱,似乎在这些错手错脚中仍无法看到高铁的标准作业程序。看来未来要避免类似状况发生,尤其是标准作业程序,恐怕是现况上最应优先处理的课题。

这次的状况发生,也让人联想到过去温州动车(大陆称高铁为动车)追撞的案子,同样是号志系统故障,但结果却有极大不同,至少证明当天停驶检修的决策并没有错,也不是一般媒体大肆挞伐的「为什麽不第一时间重开机?」或「为什麽不手动操作?」这种简单化约的质疑,重点似乎仍在于是否有「标准作业流程」,或是标准作业流程是否有确实执行?甚至两天前ET2故障仍让备援设备「撑下去」的做法,到底是标准作业流程还是便宜行事?

高铁停驶的事件,如果只说成是设备故障的巧合,可能会掩盖了背后更大的人为因素,这绝对不是「重开机」就能解决的,也是一般系统建置者更应该关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