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 8抢攻 移动设备市场竞争白热化 智能应用 影音
DForum0522
ST Microsite

WINDOWS 8抢攻 移动设备市场竞争白热化

  • DIGITIMES企画

已有业者推出Firefox OS应用程序开发机,积极抢攻Firefox OS移动应用程序开发市场。Geeksphone
已有业者推出Firefox OS应用程序开发机,积极抢攻Firefox OS移动应用程序开发市场。Geeksphone

Microsoft推出WINDOWS 8后,也紧接着推出针对移动设备、智能手机开发的WINDOWS PHONE 8(以下简称WP8)操作系统,即便目前智能手机、平版电脑操作系统仍以Android、iOS分占前两大操作系统平台,但在WP8、Firefox OS与Canonical于CES发布最新Ubuntu系统多屏应用计划,使得移动设备系统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

检视2012年在移动应用市场,不管是Tablet或是智能手机,其操作系统平台仍由Google、Apple两家公司抢占近7成应用市场,以Android操作系统来说,在2012年市占率达47%,而iOS系统平台也有高达20%市占率,这两大系统等于左右了整个移动设备市场。

WP8移动操作系统,采用与WINDOWS8相同的动态砖操作界面,利用大量触控、手势简化装置应用程序。Microsoft

WP8移动操作系统,采用与WINDOWS8相同的动态砖操作界面,利用大量触控、手势简化装置应用程序。Microsoft

Firefox OS为了快速累积可用应用程序,也释出操作系统模拟器,供开发者进行开发成果验证。mozilla

Firefox OS为了快速累积可用应用程序,也释出操作系统模拟器,供开发者进行开发成果验证。mozilla

Ubuntu for Phone以延续PC版操作系统为基础,在手机装置上提供如同PC环境的人机界面与使用体验。ubuntu

Ubuntu for Phone以延续PC版操作系统为基础,在手机装置上提供如同PC环境的人机界面与使用体验。ubuntu

Android、iOS移动设备生态链完整 新兴操作系统不易攻进

检视Google与Apple在移动设备的成功模式,其实就是串连多屏应用的整合环境,搭配完善的软件商城与应用环境生态链(Eco System),让使用者可以充分享有使用该项系统平台的装置整合优势。如Android即在Tablet、Phone等中、小屏幕有其对应操作系统,同时在大屏应用PC/NB/TV也有丰沛的Google云端应用程序奥援,形成相对完善的应用体验。

而Apple以iOS为核心,直接在AppleTV、iMac、MacBookPro、iPad、iPad mini、iPhone,几乎从3.5寸~60寸屏幕全都有对应的产品与服务,搭配iOS一致性的使用体验,也牢牢抓住相关用户,形成牢不可破的应用体系。

Microsoft挟PC大量装载优势 投入 WP8移动操作系统机会大

在参与多屏应用平台的众业者中,以Microsoft的资源最为丰沛,挟原有在PC/NB的大量加载操作系统优势,与大量的应用程序奥援,Microsoft推出的WINDOWS 8有众硬件制造商参与推出新品,正快速累积转换至新操作系统的市占率。

而Microsoft面向移动设备最佳化的WINDOWS RT、WP8,则可顺势将WINDOWS 8的大屏应用串连至中型、小型移动设备屏幕,逐步建构以WINDOWS 8为应用核心的应用生态链。

观察WP8的产品特性,除了延续WINDOWS 8特有的动态砖触控操作界面外,WP8以搭载标准WINDOWS 8核心优势,与移动电话大厂Nokia的大力采用下,初期销售状况虽未出现巨幅成长,但也将新品上市的气势做足,除Nokia力挺推出全系列新产品外,后继还有htc、Samsung、Sony等智能手机大厂相继推出对应产品。

Mozilla推Firefox OS 抢进移动应用平台市场

另一方面,原为发展开放原始码应用浏览器产品为主的Mozilla,也看准移动设备的市场热潮,积极发展基于Firefox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Mozilla近期不只发布了Firefox for Android测试版本外,也积极针对基于Firefox应用环境下的智能手机、Tablet应用功能最佳化调校,企图争取更多用户青睐。

而Mozilla同时也与Qualcomm、大陆ZTE(中兴)芯片与手机制造商,积极建立合作开发关系,例如,ZTE即推出采行Firefox OS的智能手机,虽然锁定在中端产品,但也为抢进智能手机小屏应用市场迈出第一步。

有趣的是,Firefox OS在智能手机上的应用条件不差,一方面Firefox OS没有Apple iOS封闭系统的开发困扰,目前Mozilla已与Qualcomm进行开发适用Firefox OS的处理器解决方案,相关硬件终端产品的设计方案亦相继释出,初期产品多以入门、中端应用产品为主,在取得移动芯片大厂Qualcomm合作后,也会对Firefox OS 抢进移动设备的后续进展添加更多推力,同时后继也会有更多硬件业者投入。

而Firefox OS的应用优势相当多,基本上Firefox OS即为结合Linux核心技术的移动系统平台,对第三方程序开发商而言,可以轻易利用现有的JavaScript、CSS、HTML5等网络服务开发资源,来进行终端应用程序与加值软件的应用开发,尤其是开发的进入门槛低,各开放源码组织也有大量的应用程序库、平台?应用程序界面(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与完全免费的开发套件(Software development kit,SDK)。

此外,由于针对Firefox OS移动平台开发的应用,也可以稍加调整转而发展能在PC/NB上运作的应用程序,这也大幅增加第三方服务、软件开发商的产品开发综效,大大增加Firefox OS的应用价值。相较iOS与WP8均锁定高端硬件平台,建构相关移动应用,但Firefox OS移动平台初期会以入门、中端智能手机为主要搭载对象,搭配更容易开发、扩展的应用软件生态链,若能有效打开中端、入门手机的硬件装载量,其后势不可小觑。

Canonical推Ubuntu for TV/for Phone 意图通吃大中小屏智能应用

除了Mozilla大动作推出Firefox OS外,Canonical也针对原先针对PC、NB需求的Ubuntu系统,在CES2013一口气释出将以Ubuntu为基础,发展Ubuntu for TV、Ubuntu for Phone等重要计划,等于是要将使用者的小、中、大屏应用一次串连整合!

与iOS、WP8或是Firefox OS较不同的是,Ubuntu for TV、Ubuntu for Phone操作系统,是以PC版的Ubuntu为基础,向大屏、小屏延伸操作系统应用环境,目前Ubuntu for Phone已顺利移植至Galaxy Neuxs上运行,但有趣的是Ubuntu不管是常规版本还是TV、Phone版,均强调自PC版转型延伸支持硬件而来,而从视觉界面、人机互动、应用软件均可维持Ubuntu PC版原有的视觉体验与使用习惯。

Ubuntu操作系统的优势是,系统核心为以Linux为基础,同时整合最新HTML5支持,目前已有Facebook、Twitter、Gmail、Google Maps等应用软件,此外,若在高端智能手机硬件上,Ubuntu for Phone还可以运用Desktop Convergence功能,直接透过Dock配件将智能手机当做PC电脑使用,同时利用 使用Desktop Convergence衍生的电脑运算功能,也能使用PC版Ubuntu的相关应用资源。

Ubuntu for Phone较有趣的是,缺省没有所谓的锁定或欢迎画面,强调是开机随即可以上网使用网络资源的移动操作系统,桌面的相关功能可用Widget进行整合,汇整如实时通知、简讯、Facebook涂鸦墙更新等应用信息,使用便利性值得期待。Ubuntu for Phone为大量使用滑动操作手势来进行功能操作,也迎合使用者对新一代智能手机、移动设备的操作期待。

以移动设备市场来说,WP8、Firefox OS、Ubuntu for Phone算是市场新进的应用平台,以开放原始码资源为基础的Firefox OS、Ubuntu for Phone算是开发包袱相对小的系统平台,不管在设计架构、使用体验与硬件整合方向,都可以较WP8拥有更前卫的系统改革设计,加上Firefox OS、Ubuntu for Phone初期为了扩充占有率,大多会先朝向以中、低端移动设备搭载应用为主,加上免授权费优势,初期应可吸引大量低价、低规智能手机搭载,对一向以高规格为主的iOS、Android、WP8智能手机来说,可以说是发展机会大增。

另Microsoft的WP8操作系统,初期为了达到WP8认证的要求,同时维持WP8较佳的使用体验,Microsoft初期针对WP8硬件的相关硬件与资源要求,大多会以高标准方式限制,初期也会造成WP8硬件产品碍于成本限制,在单价上显得较高,相对降低了WP8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加上锁定高端应用市场,WP8初期还要与目前市占率几乎囊括智能移动设备平台的Android、iOS终端装置正面迎战,对于初投入市场、相关APP仍须花时间累积的WP8硬件产品来说,等于是面对一个更严苛的竞争环境。但随着WP8在上市后针对系统、应用程序的持续优化,Microsoft势必会在系统相对改善后再放宽WP8的硬件规格限制,甚至透过引入低规、低配的智能手机硬件投入装载WP8移动操作系统,也可进一步增加WP8硬件在高、中、低端应用市场的渗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