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应用 影音
工研院
ST Microsite

半导体学院?别闹了

若每年有大量毕业生半导体领域,恐怕会对其他产业造成冲击。(示意图)李建梁摄

两岸最近在半导体产业的人才供应议题,不约而同地都采行了异于过去的措施。先是2020年国内将微电子列为一级学门(像数学、物理、化学等的基础学门),而台湾是2020年要在几个学校开办半导体学院。

两岸的半导体人才供应各有不同的问题,却都用专业特殊化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只能説是两岸产业界对教育有相同的迷思。

国内问题:未能摆脱恶性循环

国内先前将微电子提升为一级学门在内部也是有不同意见的,所以迟至2020年才拍板定案。但是在国内的本科中,微电子相关的科系已有20个,而且存在有好一阵子了,一年的毕业生计有20万,前几年説要达要产业规划还有40万人的缺口,不是2年毕业的人口就可以填满了吗?但是微电子本科的毕业生只有12%到半导体,主要的原因是半导体的薪水低于其他产业,不足以吸引本科生依专业就职,而且半导体的从业人员甚至还有流向业外的。近1、2年虽然因为薪资的提升略有改善,但是进展的幅度还是远低于需要。

追根究柢,这是一个产业未能进入良性循环前所导致的现象。产业竞力不足因而获利不佳,进而无法提髙员工待遇、产业无法获得所需素质的人力,又进一步降低竞争力。此恶性循环虽然有政府补助,改善个别公司营运财务数字,但是仍不足以支持员工薪水的长期、大幅的提升。怎样打破此恶性循环,是解决此一问题的关键。国内另有多数半导体厂,只聘微电子专业(及少数物理)以及髙学历人数比例偏低等问题,这与前述现象有相当程度的关连。

台湾原罪:人才好但是少

台湾的核心问题是人口基底不足,以不到全世界0.4%的人口支持全世界占比超过一半的产业势必力有未逮,何况还有许多市占比甚髙、隐形冠军的多种产业也需要高端人力。

原先半导体所需人才很多是电机学院供应的,但是电机学院在以前矽岛计划时大幅扩充过,有些电机学院已经面临招生不足或学生品质下降的问题。姑且不论以半导体学院来替代电机学院的人才供应是否合宜,学生来源不足的问题并不会因为换个学院名称而缓解,而且目标订于每年提供4,000人的硕士以上人力资源,如果以每一所平均一届30人来论,这意味着有其他科系130个研究所会被消灭,其他产业所需人力怎麽办?

内在人口不足,转而外求是常见做法。中美AI大战的技术竞争中,美国又祭出这一招,给予有AI高等学位的毕业生绿卡。目前台湾的学费性价比不差,所以在校园内的外国学生不罕见,但是毕业了以后台湾缺乏政策、工作和生活的支持环境。15年前在有些园区已经开始有外国籍工作人员,后来数量逐渐下降,就是这些原因造成的。如果没有完整的留才机制,半导体学院就是半导体技术扩散的源头。把部分的生产厂址扇出海外,以减少对国内人才、水、电、土地的压力也许是另一方向的考量。

人力资源不够?先节流。台湾对于高学历人才的使用近乎滥用。与竞争对手韩国相较,韩国未来10年要发展系统IC及代工业务,其所规划的人才培育硕博士仅比1/4稍多,而台湾半导体从业人员多年以前园区的硕士以上学历就超过8成以上。不能以系统的方法以及人力杠杆提升人力资源使用效率是目前高端人力出现如此巨大缺口的主要原因之一。

两岸共同的迷思是产业界一般期待学生在学校受更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后,进入产业能直接上手,比较「好用」。半导体产业已存在逾60年,也许在学门的分类上应如化工、机械、资工等成立单独学门,但是于此刻是否有利于产业我是持疑的。此刻的半导体产业的价值增加手段已经从以前单一的制程微缩变成百花齐放的多元化,你可以想像在半导体学院教第一原理、二维材料等知识吗?可是这些都是已进入产业使用的新利器。一个学习依过去产业经验特化知识的人员是否能胜过学习更基础知识、容许进产业后再将能力逐渐特化的人员是很难骤下结论的。

无论如何,半导体学院2021年8月开张,招生人数、学生程度、外国学生比例是首先要观察的指标。2年以后的就业状况以及对其他产业的冲击,2年以后也自有分晓。

现为DIGITIMES顾问,1988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任教于中央大学,后转往科技产业发展。曾任茂德科技董事及副总、普天茂德科技总经理、康帝科技总经理等职位。曾于 Taiwan Semicon 任谘询委员,主持黄光论坛。2001~2002 获选为台湾半导体产业协会监事、监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