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侨采用Azure以奠基与拓展数码制造平台
宝侨(Procter & Gamble;P&G)与微软(Microsoft)签约,采用Azure云端运算服务以聚焦提升自动化制造能力、数据运用、数码分身(Digital twin)技术、人力效率、生产力,以实现可规模化的预测式品质、预测式维护、受控制的出货、非接触式作业、制造永续最佳化。 根据CIO Dive报导,宝侨已运用Azure IoT Hub与IoT Edge实现机器
【企业ESG环保作为系列报导-21(完结篇)】阿里巴巴环境风险高且信息揭露不足
国内大陆网络电商巨擘阿里巴巴集团目前的业务,主要有国内电商、国际电商、零售、物流、云端业务、大数据、以及数码媒体及娱乐等领域。2021年,阿里巴巴集团也开始跨足IC设计。阿里巴巴集团在2021投资者日活动上发布了碳中和及减排战略,目标是在2030年前完成自身营运碳中和,且在2035年前联合生态合作夥伴累积减碳15亿吨。 阿里巴巴加入MSCI评估近5年来,评价持续浮动。2021
【企业ESG环保作为系列报导-20】腾讯评级佳但碳汇等技术创新仍需具体成果
腾讯是国内大陆规模最大的网际网络服务公司,服务内容涵盖通讯社交类、数码内容、金融科技和工具等。旗下子公司包括国内活跃使用者最多的微信、全球最大的网络游戏供应商腾讯游戏、电子支付市占率国内第二的微信支付等。除了面向用户的服务,腾讯也有面向企业的腾讯云,结合云端运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安全技术,推动各行各业的数码转型。 环境评级与现况、
【企业ESG环保作为系列报导-14】亚马逊的包装、运输与能源永续作为
亚马逊(Amazon)是全球最大的网络购物零售商,营业以在线购物为主,且在全世界各国建立本地化的网站。若将亚马逊按事业体区分,可分为北美电商、国际电商和亚马逊网络云端服务(Amazon Web Service;AWS)服务3个事业体。其中AWS服务提供企业租用云端运算服务器服务,响应全球企业云端转化的趋势,2013-2021年营收成长19倍,也成为亚马逊营收动能。亚马逊要如何满足遍及全球、大量的网
施耐德电机推电网作业平台即服务
能源与自动化数码解决方案供应商施耐德电机(Schneider Electric)宣布,EcoStruxure电网(EcoStruxure Grid)产品组合推出基于微软(Microsoft)开放云端运算平台Azure的「电网作业平台即服务」,将提供线上存取公用事业设施的弹性、可规模化架构以强化电网维护作业。 根据Smart Energy International报导,施耐德
凯钿点点签携手微软 扩大全球企业市场
国内软件服务商凯钿移动科技的电子签名服务点点签(DottedSign)与微软(Microsoft)携手合作,透过与微软旗下的服务内容整合,希望为企业用户打造更完善的签署生态圈。 点点签指出,日前双方已先针对微软的沟通协作平台Microsoft Teams进行整合,点点签的加入不仅丰富Teams平台内的服务内容,更提升用户的混合办公体验,同时也藉由Teams平台,共同拓展全球企
微软工业元宇宙 帮助「壮大」川崎机器人大军
微软(Microsoft)稍早宣布,川崎重工(Kawasaki)将成为其工业元宇宙(Industrial Metaverse)新客户。在工业元宇宙中,工厂车间工人将佩戴微软HoloLens混合实境(MR)头盔提高生产、维修和管理供应链效率。而川崎将利用HoloLens制造机器人。 根据CNBC报导,HoloLens能将微软云端运算等众多技术结合在一起,以协助工厂工人和管理人员
元宇宙人人知 但究竟是什麽?
自从MetaCEOMark Zuckerberg宣布将朝元宇宙(Metaverse)愿景发展,甚至不惜将Facebook更名为Meta彰显决心,便在科技业掀起一股元宇宙风潮,无论是最上游的半导体、GPU、5G等基础设施,还是做为进入元宇宙媒介的延展实境(XR)装置、移动设备,再到元宇宙内容平台、应用等各领域,无不受惠于此波热潮。 即便如今许多民众都已听过「元宇宙」这个词,但并
2022云端趋势有哪些重点? 混合云、IaaS市场成长最强劲
2022年即将进入下半场,企业也持续加速迈向数码转型。台湾公有云市场成长强劲,2025年产值上看新台币830亿元。AI新创爱卡拉(iKala)19日发布与IDC合作「2022产业云端应用趋势大调查」,iKala观察,在后疫情时代巨变的环境下,企业加速数码转型脚步,也提升云端运算服务市场需求,而未来包括像是混合云及多云布局、顾客关系优化,以及云端网安等,也将会是未来企业评估上云的三大重点。
因应产业诡谲变化 善用云运算大数据进行智能预测
结合云端运算与大数据的智能预测,可提供未来经济趋势预测与强化制造业预测、量化、规划的能力以因应市场动态与外部变局,以减少库存、提升获利、强化竞争前瞻,并透过持续、实时监测与掌握最新的内部与外部变化以维持作业正常。 根据IndustryWeek报导,制造业面临消费者行为变化、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起伏、供应链破坏等全球市场不确定性的挑战日益严峻,亟需强化预测能力以提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