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应用 影音
Microchip
member
王志强
王志强博士曾任美国麦道太空系统公司(MDSSC)空气动力学专家,1992年加入台翔航太(TAC)协助民航机产业发展;曾历任安达信 企业战略经理,国内和光集团战略长、富士康董事长特别助理、友达营销高端主管、林肯电气合资公司广泰执行副总、美世顾问 台湾区总经理、上海佳格 营运长等。
从星链计划看低轨道卫星商机(3)
王志强博士2022年中推出的第二代星链(Starlink)卫星,本体长度为7米,重量1,250公斤为第一代的5倍重。第二代的设计规格考虑到SpaceX新的发射系统「星舰号」(Starship)直径为9米,长度7米的衞星刚好可以躺平、叠放在舱内的衞星发射架上。本文还是从第二代Starlink卫星的火箭发射谈起:火箭发射第一代Starlink与台湾的福卫五号卫星,都是由「猎鹰9号」(Falcon 9)发射到低轨道– Falcon 9的第一节火箭(Booster)使用9具Merlin液态火箭。载运第二代Starlink卫星的「星舰号」(Starship)所使用的「超重型火箭」(Super Heavy Booster, B7)安装33具SpaceX自行研发的「猛禽引擎」(Raptor)(注一)。 大部分的液态火箭的燃料是采用精炼煤油RP1,优点是常温下为液态、容易储存,缺点是燃烧后产生「焦化污渍」(Coking)。因为过去大部分的火箭是一次性使用,所以焦化不是问题,但是如果需要重复使用火箭引擎,清理引擎上的「焦化污渍」会是个头痛的问题。SpaceX的「猎鹰九号」(Falcon 9)使用的Merlin 火箭引擎就是使用RP1为燃料,每次回收后都需要花上数周的时间做清理。为了避免coking的问题,有些液态引擎采用液化氢为燃料(例如如太空梭主引擎),SpaceX则采用「液态甲烷」(就是液化天然气CH4),猛禽引擎使用CH4为燃料也是前所未有的创举。附带一提,Blue Origin开发的BE4引擎也采用甲烷为燃料。天然气燃烧后没有焦化的问题,这个优点使得快速清理Starship上的33具火箭引擎成为可能。第一代Starlink卫星Starlink最初的服务对象设定在没有基站的偏远地区,或是海洋中的船舰及空中飞行的飞机–要达到这个目标,Starlink衞星之间必需要能够「互相传讯沟通」(inter-satellite communication)。第一代Starlink卫星并没有这项功能,当时是依靠建立地面站来解决信号传输问题:除了在使用者自家安装19寸圆盘或20 x 12寸方盘天线外,还得靠附近的「地面接收站」(Ground Station),以及电信营运商既有的地面光纤网络。一般一个400平方米围篱的地面接收站设有9个直径2.86米的雷达天线(参见下图)。 以美国为例,共有32个「地面接收站」(Gateways),每一个接收站方圆800公里(500里)的用户,利用自家平盘天线,经由通过上空的䘙星和邻近的地面接收站连接;换句话说,地面接收站和自家天线必需锁住同一颗衞星,因为第一代Starlink衞星之间没有互相沟通的功能。用户上传或下载的信号都需要透过现有的地面/海底的光纤网络传输,再依赖靠近住家附近(800公里内)地面接收站的Ka-band电磁波,传送到正在通过上空的某颗Starlink衞星,这颗Starlink卫星再将信号传到用户的天在线,这也是为什麽在海洋上没有Starlink网络的原因。第二代Starlink卫星Starlink卫星从第1.5代就开始就有inter-satellite communication 的能力,第二代Starlink卫星(注二)间通讯是利用雷射光作信号传输(Laser Inter Satellite Link;LISLs);光在太空中传播速度要比在光纤上更快,大约快30%,在真空中以光速直接传输,比起经由地面站、透过光纤网络,信号延迟可降低50%,而且由于当前技术可以有效控制雷射光束精度,更可以大大的增加通讯带宽。第二代Starlink卫星在2022年中已经出现,它的功能比第一代至少增强5倍。第一代与第二代同样使用四片「相控阵列天线」(Phased Array Antenna)(注三),其中两片用来跟「地面站」(Gateways)连系,另两片用来跟地面用户连繋的。Starship可运载150公吨荷载到「近地轨道」(LEO),一次可运载110~120颗第二代Starlink卫星。这个数目的衞星刚好可以一次布满一个轨道面,而「星链星座」(Starlink Constellation)在53度倾角,550km高度的「壳层」共有72个轨道面。根据SpaceX说法,当第二代Starlink卫星开始量产,再加上Starship的巨大运载能力,第二代Starlink卫星的成本将会比前一代更低,可以预期前一代的Starlink卫星会被淘汰,猎鹰9号的Starlink发射任务也将终止。看完本系列的三篇文章,读者是否可以看出Musk要在低轨道建立起6G通讯网络的商业版图? 台湾厂商曾经帮助Tesla开创出电动汽车市场,「星链计划」所衍生的庞大商机,不正是台湾ICT产业的强项,台湾厂商又怎能缺席!注一:SpaceX的「猛禽引擎」(Raptor)注二:「星链计划」(Starlink)现况注三:星链(Starlink)相控阵列天线
2023/2/2
从星链计划看低轨道卫星商机(2)
Elon Musk的核心商业理念着重在:「垂直整合」(Vertical Integration)、降低营运成本、持续改良,将这套核心商业理念应用到太空事业,就不难理解为什麽SpaceX会从开发液态火箭引擎起步。火箭发射发展太空事业的三大重点就是:LV、LV、LV – LV就是「火箭发射器」(Launch Vehicle;LV) 。没有「火箭发射器」(LV),设计再好的卫星都无法进入太空轨道;如果委托火箭发射营运商代为发射,卫星的总营运成本(Total Cost)就无法降低,难以具备市场竞争力。Musk看明白这一点,亚马逊(Amazon)创始人Jeff Bezos也明白这一点,所以Musk的SpaceX与Bezos的Blue Origin,都从开发自家使用的液态火箭引擎起步。在SpaceX与Blue Origin成功开发出火箭前,世界上的火箭多半是倾国家之力开发,例如国内的长征火箭(注一)、法国的亚利安(Ariane)火箭(注二)、以及俄国的联合号(Soyuz)火箭(注三)。火箭引擎Musk要创造出「价格负担得起」(affordable)的火箭,就必须降低成本 – 非必要的零组件不使用军规,尽可能采用现成的商规成品,再加上模块化的软件,可重复使用的硬件(即火箭回收),从而建立起一套「垂直整合」(Vertical Integration)的创新商业模式。SpaceX发展的第一枚火箭Falcon 1是两节的单引擎液态火箭,总共投资将近一亿美元;经历三次发射失败,SpaceX几乎破产,终于在第四次才发射成功。Falcon火箭的灵魂就是SpaceX自行开发的液态火箭引擎Merlin,使用的燃料是从煤油精炼出来的RP1喷射机燃油,氧化剂则是低温液态氧。Merlin 液态火箭引擎经不断地改良,现在已经进入第四代。为求增加火箭总体运载能力,SpaceX开发出「猎鹰九号」(Falcon 9)– 「9」代表Falcon 9的第一节推进火箭(Booster)有9具Merlin液态火箭引擎,第二节火箭仅使用Merlin单引擎;这十具火箭引擎由三组独立又互相监控的电脑系统控制,达到三重安全保障。Falcon 9 的起飞推力,大约等于12架波音787客机的推力总和。 SpaceX应用「垂直起降技术」(Vertical Take Off and Landing;VTOL),成为火箭VTOL回收的始祖,第一节火箭在海拔100公里左右脱离,它会自动返航降落在指定的陆地定点、或是外海的无人平台上;第二节火箭回收不符合经济效益,因为第二节火箭的分离速度约为第一节火箭的4倍,而且离开发射点已经很遥远。按照据Musk的说法,Falcon 9 的大部分组件可重复使用100次,目前火箭回收已超过十数次,这种纪录在十多年前是难以想像的。火箭与卫星第一代(v1 、v1.5)Starlink卫星的重量约为250公斤,每颗卫星造价25万美元,由SpaceX「猎鹰9号」自行发射、分批次运送到440公里高度的低轨道上,连同发射费用每颗衞星总成本约60万美元。第二代Starlink卫星在2022年中就已经出现,卫星本体长度为7米,重量1,250公斤为第一代的5倍重。第二代的设计规格考虑到SpaceX新的发射系统「星舰号」(Starship)直径为9米,长度7米的衞星刚好可以躺平、叠放在舱内的衞星发射架上,Starship前端有一窗口,可以把卫星像提款卡一样、一片一片的推入轨道(参见下图)。 Starlink卫星发射超过3,000颗(计划发射42,000颗),卫星设计就已经从第一代进入第二代,重量从250公斤增加5倍,发射系统从Falcon 9改为Starship(为登陆火星设计)– 这一切举措都非常符合Musk「持续改良」的核心商业理念。福卫五号台湾的「福衞五号卫星」在2017年8月25日就是搭乘Falcon 9火箭,从美国加州范登堡空军基地升空,进入720公里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Sun Synchronous Orbit),相较于「地球同步轨道」(GSO)的高度约为36,000 公里。 台湾国家太空中心(NSPO)利用「福衞五号卫星」为发展平台(注四),与国内产业界及研究单位合作发展遥测卫星关键元件,包括指令与数据管理单元(CDMU)、电力控制与分配单元(PCDU)、飞行软件(Flight Software)、遥测酬载电子单元(RSI EU)、CMOS型聚焦面组合(CMOS Type FPA)等五项。下一篇会继续介绍「星链计划」(Starlink)现况(注五),包括2022年推出的第二代Starlink卫星及所衍生的商机。注一: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维基百科) 注二:亚利安火箭(维基百科)注三:联合系列运载火箭(维基百科)注四:福尔摩沙卫星五号注五:「星链计划」(Starlink)现况
2023/1/12
从星链计划看低轨道卫星商机(1)
王志强博士谈低轨道卫星商机前,必须先了解Elon Musk是如何起家,他的商业模式以及星链计划(Starlink)版图全貌为何。Elon Musk起家Musk从电子商务支付系统PayPal赚得创业第一桶金,再以eBay在2002年以15亿美元买下PayPal的资金,设立SpaceX以及其他几家新创公司,其中包括生产电动车的Tesla。Tesla能够成功打开电动汽车市场,供应高达75%零件(注一)的台湾厂商居功厥伟,例如马达动力系统(富田电机、和大、中钢)、车电系统(和硕、台积电、亚光、同欣电)等。商业模式Musk的太空事业版图是,提供衞星发射服务开始,SpaceX的核心商业理念在于:实现「垂直整合」(Vertical Integration),提供一条龙服务,降低营运成本,并持续改良演变 。SpaceX从开发「猎鹰九号」(Falcon 9)液态火箭引擎(注二)起步,逐步进入通信卫星产业星链计划(注三)。 亚马逊(Amazon)创始人Jeff Bezos的Blue Origin所推出Kuiper衞星计划(注四),与SpaceX的星链计划(Starlink)的商业模式如出一辙。星链计划在星链计划(Starlink)进入卫星通信市场前,HughesNet 和Viasat是两家比较着名的全球「宽带衞星网络」(Broadband Satellite Network)营运商 – HughesNet有20多颗卫星,Viasat也有6颗卫星,上述两家公司的卫星全都分布在「地球同步轨道」(Geosynchronous Orbit;GEO)。一般GEO通信衞星都放置在飞行高度达36,000公里的GEO轨道上,好处是涵盖面积广,坏处则是信号传输距离远,会造成显着的「信号延迟」(latency);平均延迟时间约为100至300「毫秒」(ms)。一般来说,视讯串流(video streaming)与电子游戏是无法接受100~300「毫秒」(ms)的信号延迟。造成通信信号延迟的原因不只一种,本文所提到的延迟主要是因为距离所造成的「信号传播」(propagation)延迟。一般而言,手机的cellular信号延迟小于5毫秒,而衞星通讯信号延迟往往超过100毫秒,主要是因为地球同步卫星离地面太远、而且带宽较小。并不是世界上每个角落都设有基站,所以在偏远地区,以及一些第三世界国家没有「网格网络」(cellular)的基础建设,最便捷的通讯设备还是得靠衞星通讯。低轨道卫星通信Musk看准了这个商机,计划逐步在「地球低轨道」(Low Earth Orbit;LEO)发射4.2万颗小衞星,布建出一个低轨道通信卫星网(参见上图)。低轨道通信卫星网共分为三层:底层在340公里、中层为550公里、上层在1,110公里左右,目的就是要将信号延迟数字降低到25毫秒以下。在Starlink加入卫星通信战局前,全球发射的轨道衞星总数累计为12,480颗,目前大约只有4,900颗还在运作。Starlink目前已经发射超过3,000颗卫星到低轨道,Starlink能够快速布置低轨道卫星,就是靠SpaceX的火箭发射能力 。「猎鹰九号」(Falcon 9)火箭一次能运载60颗250公斤的小衞星到低轨道;Falcon Heavy甚至可以一次运送245颗卫星;而SpaceX的衞星制造工厂每个月可生产约120颗卫星。Starlink Internet目前的服务地区,局限于美国高纬度地区及加拿大、英国、丹麦、比利时、法国、德国、荷兰、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等地,估计到2023年底才能完整覆盖全球各国。在俄乌战争中,Musk对乌克兰无偿提供Starlink卫星通信服务,不得不承认他不仅是经营长才、科技天才,更是位市场行销高手。星链计划难道只是瞄准没有「网格网络」(cellular)基础建设的偏远地区与第三世界国家?当然不是,所以台湾厂商需要洞悉星链计划的商业版图全貌。下一篇会继续为读者介绍SapceX火箭发射器、Starlink卫星本体、用户端天线与相控阵列天线的演变及所衍生的商机。附注一:电动车产业卡位战 特斯拉75%零件MIT (Yahoo 新闻) 附注二:漫谈太空旅行(四)附注三:马斯克的「星链计划」(Starlink)附注四:不让马斯克专美于前!亚马逊旗下Kuiper计划明年发射首批低轨卫星,剑指SpaceX「星链计划」 作者王志强博士曾任美国麦道太空系统公司(MDSSC)空气动力学专家,1992年加入台翔航太(TAC)协助民航机产业发展;曾历任安达信 企业战略经理,国内和光集团战略长、富士康董事长特别助理、友达营销高端主管、林肯电气合资公司广泰执行副总、美世顾问台湾区总经理、上海佳格营运长等。
20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