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应用 影音
工研院
Event

次毫米电波天文观测与黑洞

史上第一张所观测到黑洞的照片。EHT COLLABORATION

黑洞是一个恒星在演化的过程中,所会产生在天文观测上的一个结果。但由于其奇妙的特性,诸如所有物质都会被其强大的引力所吞噬,连光线都无法逃脱。而黑洞内又是另一维度的空间,有可能贯通过去与未来,总是带给人们无限的想像空间。因此能实际观测到黑洞,一直是天文学上最企盼且最具挑战的工作。

在过去天文学家仅能用间接的方法去推测黑洞的存在,直到2019年4月,全球300多位科学家及工程师们,共同发表了史上第一张所观测到黑洞的照片,并与理论预测的结果一致。这不仅是科学史上的壮举,同时也是工程界的一大成就,而我国中央研究院天文所,更是在这次多国参与的大型合作计划Event Horizon Telescope EHT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星球或星系所具有的能量,主要是以电磁波的方式对外辐射,而观测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可以在天文观测上得到不同的信息,此次所观测到黑洞的照片是使用次毫米波 (sub-millimeter wave) 的频段,波长小于1mm,频率在300~1,000GHz。由于黑洞强大的引力,不仅会吸引附近的星球或星系,一旦愈来愈靠近甚至会撕裂解体整个星球。而所产生带能量的化学气体及尘埃,其辐射电磁波的波长就落于次毫米波。

此次所观测到的黑洞是离我们5,500万光年,编号M87的超大号黑洞,质量约为太阳的65亿倍。使用次毫米波且要能够观测到这麽线上离的黑洞,需要等同于地球周长直径的碟型天线,这在工程上几乎是不可能的。所幸在数十年前,无线电波天文观测已使用天线阵列(array),将阵列中各天线所接收的信号,经由相位间傅立叶转换,来增加观测的分辨率,就如同茱蒂.佛斯特所主演电影《接触未来》中,电波天线阵列的场景。

天线阵列可以将观测的基线拉长,就可以增加视角以提升分辨率。只是此次EHT所需要观测的阵列基线更宽,得横跨地球各洲,所以包括夏威夷、美国本土加州及亚利桑那州、南美智利,欧洲的西班牙、甚至于南极及位于北极圈的格陵兰,共有8座次毫米波无线电波天文台的参与。每座天文台需要同步准确地记录观测时间,而事后大量的电脑数据处理与过滤又经历了2年,才呈现给世人一张完整黑洞的照片。

除了横跨地球的次毫米波阵列,300~1,000GHz次毫米波信号接收器,也是工程上相当大的挑战。由于外太空的信号非常微弱,接收器需要操作在绝对温度10度以下的极低温,以降低系统的杂讯。由天线下来的信号首先经过超导体的混频器(mixer)降为中频,再经过中频的超低杂讯放大器。而提供混频器的本地振荡器(local oscillator),是经由倍频(doubler)的技术,才有可能产生出300~1,000GHz的本地信号源。所以无线电波天文界所使用的技术与元件,一直是超越商用无线通讯系统,甚至可说是为下一时代无线通讯系统做超前部署。

假使地球的质量塌陷到1厘米直径,此时强大的地心引力,也会使物质脱离地球的逃逸速度达到光速,地球也就成为微小的黑洞。以恒星而论,需要约为太阳10倍以上质量的星球,才有可能最后演化为黑洞。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虽然没有预测到黑洞的存在,但是却提供了黑洞存在的理论基础。他在1905年所发表的狭义相对论,将时间与空间整合在一个方程序中;但是狭义相对论仅能处理惯性系统,在加速度的作用下就失效了。所以爱因斯坦在1915年发表了广义相对论,更进一步地将质量也就是重力,整合进一个场的方程序中。在一个质量密度极高物体,周围的时空会扭曲成塌陷的深井,就如同黑洞,光线都无法逃脱出来。

2015年人类发现重力波的存在,证实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预测。而此次所观测到的黑洞,又再次地验证了爱因斯坦的理论。物理学大师惠勒对广义相对论,曾下了一个非常贴切的注解:质量作用在时空上,告诉时空如何弯曲;时空作用在质量上,告诉质量如何运动。

曾任中央大学电机系教授及系主任,后担任工研院电子光电所副所长及所长,2013年起投身产业界,曾担任汉民科技策略长、汉磊科技总经理及汉磊投资控股公司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