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应用 影音
DForum0522
DForum0515

精进3D人脸识别

3D传感器有精进人脸识别技术的潜力。苹果

3D传感器所拍摄到的信息比传统的2D镜头(仅捕捉立体环境中某个视角)包含更丰富的3D几何信息。在人脸识别应用机会高度发展的时候,3D传感器自然被赋予相当期待来精进人脸识别。

在人脸识别应用上,目前常用的3D传感器包括使用双摄影机推估深度的立体镜头,利用红外线飞行时间侦测物体远近的ToF镜头、或是打出特殊编码画面的结构光等。最鲜明的例子为iPhone上的人脸识别功能,可以识别数个使用者(实为较简易的人脸验证工作),但是个中技术细节以及场域限制等,并未完全了解。在3D人脸识别中,究竟何种作法可以通用在一般3D传感器呢?特别是近年3D点云的技术突破,如何顺势带来更多人脸应用的自由度?

3D人脸识别最直接的优点即在低亮度的环境中,依然可以使用点云来表式立体信息,进而识别人脸,甚至提供多个角度的识别效果,无需正对镜头;或是利用深度来判断是否为实际人脸,避免使用相片造假。

在公开数据中,尚未显明何为最佳的识别方法,我们判断是因为3D人脸数据取得不易,无法进行大规模(公开)研究。但在这几年的学术研究上(从学界或是工业界所公开的论文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为2.5D的识别,并未真实释放3D丰富的几何信息。也就是单单利用深度图(depth map,即画面物件位置相对于镜头的距离),或是结合既有的RGB三个频道,沿用即有的2D卷积运算技术。2.5D做法有先天上的限制,无法真正释放3D几何信息的技术能量。

在过去的发展中,有人尝试使用3D的曲率或是利用2.5D信息来侦测重要的脸部特徵位置。比较有趣的是将人脸与3D图学模型结合之后,可以自动产生各种表情、角度的人脸进而优化训练数据库,或是将不同人的3D人脸,组合为新的人脸进而创造出更多的人脸训练数据。或是针对低价位、点云数目较少的3D传感器(通常为移动或终端设计),拍摄多张画面,接着对齐这些稀疏3D人脸点云,融合为较丰富的点云,进而改进识别效果。

在学术上目前尚未显明最佳做法,但是绝对有几个技术深耕的方向。比如说,为了达到最佳的3D人脸识别,至少需要多少的点云个数,取得成本以及效能上的平衡?虽然3D点云的计算可以利用先前提过的点云(point-based)或是立体像素(voxel-based)演算法,但是如何设计才是最有效呢?特别是接下来的识别应用许多得再终端落地,低耗能的运算似乎成了必要的条件。在近来的3D点云计算研究中,我们发现可以提供相当的抗旋转的特性,那对于3D人脸识别也有这样的特质吗? 还是依旧依循过去的2D人脸识别,得先找到眼、鼻等重要位置再校正到固定位置呢?

目前大部分的研究都是使用2.5D信息,使用3D点云在人脸识别上可以真正提升多少识别率?当然,最关键的是3D人脸识别的成本函数设计(cost functions),这与2D的识别情境不尽相同。如前所示,3D数据收集标注成本想对耗时困难,在数据有限的情形下,有没有机会利用大量的2D人脸影像来辅助3D人脸识别?类似的案例在其他3D侦测、语意切割上都看到不错的成效。

参考这几年2D人脸识别发展的成功轨迹:包括影像卷积网络的提升,大量的训练数据(因为容易取得),以及开发适合人脸识别的成本函数等,产业界绝对也有机会善用极具潜力的3D视觉传感器来精进人脸识别。

延伸阅读:人脸识别—从理论到产品

徐宏民(Winston Hsu)现任富智捷(MobileDrive)技术长暨副总经理以及台大信息工程学系教授。哥伦比亚大学电机博士,专精于机器学习、大规模影像视讯查找与识别。为讯连科技研发团队创始成员,慧景科技(thingnario)共同创始人,NVIDIA AI Lab计划主持人;曾任IBM华生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美国微软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习惯从学术及产业界的角度检验技术发展的机会;十余年产学合作及新创经验。曾获2018 IBM Research Pat Goldberg Memorial Best Paper Award 、2018伪装人脸识别冠军、杰出信息人才奖、吴大猷先生纪念奖等国内外研究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