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科技建构以病患为核心的医疗平台 智能应用 影音
工研院
Event

透过科技建构以病患为核心的医疗平台

  • DIGITIMES企划

台北医学大学医学信息研究所所长 徐建业
台北医学大学医学信息研究所所长 徐建业

台北医学大学医学信息研究所所长徐建业教授指出,台湾的信息基础建设上已很完整,从行政院在2002~2007的E-Taiwan蓝图,2005~2008年的M-Taiwan,2008~2009年的U-Taiwan,到2009~2016年主导Intelligent Taiwan (智能台湾)。让台湾的医疗系统从基本的信息架构、提升医疗信息应用与开发,到健康加值应用的推广与发展,在信息互连的建构方面也很完善,使医疗院所和政府单位,都可透过适当管道,来取得医疗相关的信息。

在卫福部的「健康云」规划上,就包括预防保健服务、医疗服务、复健及后续性服务、健康数据分析回馈。徐建业强调,数据为王,没有数据就很难讲清楚一件事,因此所有的活动或研究都是从蒐集数据开始,然后方可建构知识,进而追求创新。

台湾电子病历建构起步早 未来数据交换烦恼少

台湾在建立电子病历的规划中已经有不错的成绩,2012年已经有80%(400间医院,不包含诊所)建立好DICOM(医疗数码影像传输协定)、测试报告、药物治疗等报告,并有60%的医院可以互相交换电子病历。预计2014~2016年做到完整的电子病历,并能在所有医院之间做交换。

目前个人化健康信息整合架构,以TMT(台湾电子病历交换档格式)档案格式交换路径来分析,就是从TMT Viewer(检视器)连接到TMT迷你服务器,并透过数据对应闸道器,连接至医院的HIS(医院信息系统)、LIS(实验室信息系统)数据库,然后医院和医院间做数据授权交换,进而到中央化的网络健康数据银行,让医院、个人能够透过各式装置来连接。

徐建业也引用卫福部与医院们正建置的EMR(电子病历)交换与医疗影像交换平台架构图,来说明当今政府推动的NHIP(国民健康信息建设计划)的实施时程。

建构好数据交换平台 推动健康数据加值应用

医院导入了HIT(医疗信息技术)之后,随着数据的大量产生,像是EMR、CPOE(电脑医令系统)、LIS、RIS(研究信息系统)、e-Pharm(电子化药事)等生医与健康相关信息之后,便带动许多分析的工作需求,进而提升医疗品质,并进而推动「健康数据加值」的应用。这已成为全世界的趋势。

美国早已在20年前开放全国住院数据供研究者使用,对于新的治疗方式、疾病诊断、药物副作用、疾病关联性等,皆有相当大的帮助。若没完整开放健康加值数据,将严重损害广大病人之权益。美国早在2003年就推动的「研究路线图」计划(NIH Roadmap),目的是想将各种分散的医疗数据彻底整合,并减少纸张的使用。前阵子有跨国组织在推动基因与医疗数据的互享,目前有70个机构加入该计划。

健康数据加值,在于能够加值应用或二次运用去识别化后的健康数据,提供存活率、就诊率、防治(疫)效益、族群健康等时代追踪应用。透过数据整合应用,对于健康与社会的关联与卫生政策的评估,都很有帮助。

建构云端化的健康数据加值服务 建立完善个人化医疗照护

目前卫福部正在建构云端化的CDR(临床数据中心),就是整合生医与医疗信息所需的各种电子病历和基因数据等Big Data(巨量数据),供给需要者使用。而从生活习惯(社群网站的交友状况、饮食习惯、上网与睡眠时间)上可分析民众健康情况,因此医疗搭配信息科技的应用,将透过整合社群、移动设备、云端、巨量信息等新技术来呈现。

而建构国家级的健康数据中心,便可提供各单位来利用,目前现有数据库种类共33种。让大家能有意义的使用电子健康纪录,以病人为中心的个人化健康医疗,以达到4P (个人化、参与、预测、预防)的个人化医疗。而北医大学亦有建制数据加值中心。

未来医学信息运用云端的巨量数据,对于疾病的分析将更快速且有效。科技大厂Google和微软,在医疗云的投资上也不遗余力。徐建业举例,Google联合创始人Sergey Brin为帕金森氏症高危险群,其与妻子创立的23andMe基因公司运用云端相关技术,让参与研究者能够共享研究成果,总共仅花了8个月便发表论文,相较于传统分析模式必须花6年才得到类似的结论来说,可说是效果非常卓越。相信运用云端大数据来分析疾病、提供医疗参考的应用,将成为未来智能医疗的新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