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机联网 以利企业统合整厂生产信息 智能应用 影音

打造机联网 以利企业统合整厂生产信息

  • DIGITIMES企划

企业可藉由物联网实现生产信息数码化再延伸至机台端形成机联网,将实时状态信息上传图控系统,以利后台连线管理一或多个机台设备。Tibbo System
企业可藉由物联网实现生产信息数码化再延伸至机台端形成机联网,将实时状态信息上传图控系统,以利后台连线管理一或多个机台设备。Tibbo System

论及智能制造一大精髓,即是将产线的物料迅速识别为川流不息的信息,接着透过虚实整合系统(CPS)在物联网中进行交互,再将信息交付予MES系统及后台ERP系统;因此企业迈向工业4.0的第一步,便是设法将OT制造端信息上传至IT企业端信息后台。

时至今日,不少长年从事工控或IT的管理者,全都备感焦虑,只因为现在工业4.0、智能制造、工业物联网甚至是CPS等议题太夯,在国内外产官学研各界齐声倡议下,企业的决策高层已经深受洗脑,认为自己如果不能赶紧跟进工业4.0潮流,恐怕就没有明天,于是便交办负责管理工控或IT的同仁,倾全力协助公司尽速实践工业4.0。

但问题是,许多制造企业的工厂,现阶段都停留在单机自动化的运作模式,意即经年累月因应不同阶段的需求,分批部署了不同厂牌的可程序化逻辑控制器(PLC) ,各司其职独立作业,也各有各自适用的通讯协定,形成一个个「筒仓」(Silo),导致企业只能仰赖人力去掌控个别机台设备的状态信息;至于派工,也仅能由作业员看着现场电脑所显示的指示画面,执行后续操作,因此电脑是电脑,机台是机台,两者之间缺乏自动化整合机制,意将生产信息链结到MES系统,着实有极大困难性。

换句话说,现今大多数产业或企业的生产制造环境,顶多达到工业2.0~3.0之间的水准,遥望终极目标工业4.0,其间尚存在着莫大的断层亟待跨越,根本无法一蹴可几,所以急着在此刻对于CPS、C2B(由消费者提出需求、制造者据此设计产品)等意境多做遐想,似乎有些不切实际。

扎稳数码化马步  再循序迈向工业4.0

然而有此困扰的企业,就应该认清自己的能耐不足,放弃挑战工业4.0目标吗?当然不是!只不过若将企业比喻为个人,如果连马步都还扎不稳,就想学习九阳神功等绝世武艺,难免操之过急;因此业者建议,企业宜体认「英雄莫问出身低」,先别管自己距离所谓的工业4.0、工业3.5有多远,总之把该练的基本功练好,再按部就班向上推进,假以时日,必然可以如愿养成工业4.0能力。

那麽,企业应该选择哪些环节,施展出迈向工业4.0的起手式?某服务于工业电脑厂商的资深经理指出,所谓工业4.0的进行式,个中蕴含数码化、网络化、智能化等三部曲,且三个步骤彼此间的顺序不容错置;由此观之,被列在较前顺位的数码化、网络化,显然就是企业必须优先力求突破的环节。

所谓数码化、网络化,执行目的相当明确,即将让现阶段「Paper to PC」单机自动化格局,能够进一步推进到「M to M」机联网层次;具体来说,即是设法让机台设备,不再仅是等着工厂作业员前往抄写状态记录的沈默对象,而可以主动说话,透过I/O模块、数据集中器、传感器、传感型无线网络装置,乃至于直接藉助通讯整合等不同途径,持续把自身的状态信息,输送到后台的图控系统,唯有如此,企业才能针对工厂内部不同机台设备,进行统一监控与管理,要做到这一步,才算是确定超越了工业2.0水平。

事实上,现今仍有不少制造企业仍停留在「人肉监视器」模式,指定由每个作业人员负责监看一定数量的机台状态信息,但不可讳言,人的专注力难免有所极限,可能因疲累而顾此失彼,导致收集到信息不尽正确详实,也不可能做到像Remote I/O模块或传感器一样,在屈屈数秒内便汇集大量数据,所以也只能拉长数据收集的间隔,因而可能无法实时掌握机台设备异状,甚至错失了黄金处置时间,只能无奈承受产能或物料报废等方面的损失。

促使机台联网  消弭人工作业需求

举例而言,倘若企业意欲掌握所有机台设备的产能利用率、稼动率,首要之务即是实现三色灯联网,以便于掌握各个机台停机、待料、生产等不同状态信息,算是最基本、难度也相对较低的入门方式。

至于如何做到?若是走有线模式,首先需要针对每台三色灯(机台状态指示灯),逐一搭配安装Remote I/O模块,负责读取灯号信息,再转换为数码信号,然后上传至中控室的图控系统,倘若数据收集的频率很高,完全交由个别Remote I/O模块直接与中控室电脑对话,唯恐占据大量企业带宽资源,严重影响网络运作效能,为了避免产生这般后遗症,不妨考虑以数据集中器作为中介桥梁,由数据集中器负责汇整多个I/O点,再依循批次处理方式,把大量信号分批传递至中控室,如此便无需在极短时间内盘踞极大的带宽资源。

论及一个数据集中器,应该串联多少个I/O点,则取决于企业期望在多少的时间间隔内,接收机台设备状态信息,间隔愈短,意谓单一数据集中器接入的I/O点不宜过多,连带使企业必须部署较大数量的数据集中器,藉以完整收集产线内所有机台的实时状态。

如果产线环境已不适合拉线,则可透过无线传输方式加以突破,其做法是在每一个机台状态指示灯旁安装ZigBee I/O模块,接着将无线信号传送到无线转换器,再由无线转换器将接收到的信息转成RS485格式,发送给中控电脑,或是利用无线可程序自动化控制器居间汇集信息,经过集中整理后,再发送到后台图控系统。

当然,如果企业想集中收纳的机台信息,并不仅止于三色灯号,另外需要探知温湿度、耗电量、安全门状态、相关参数设定、异常信息...等等更为丰富的数据,就必须采取更为复杂的联网模式,可能是与CAN、Modbus、PROFIBUS或EtherCAT...等等不同自动化控制器,直接进行接入整合,抑或从SCADA Handler搭配PLC驱动程序作为出点,再透过机台设备的LAN Port收集数据。

一个实际的例子,某家印刷电路板厂商,透过PAC控制器收集PLC数据,接着将原始数据的串行通讯格式转为网络界面,继而输送到后端图控系统,再由图控系统负责解析PLC通讯协定,据此获取诸如机台稼动率、相关参数设定、异常信息、机台设备状态等所需信息。

此外某家半导体封测厂商,为了有效统整产线内各机台设备的状态信息,乃至于工单进度、安全开关、生产信息等数据,以利于提升整厂作业效能,于是决定布建PAC控制器,由PAC负责撷取PLC通讯数据,经由解析相关参数过后,接着上传到后台中控电脑。

然而有业者提醒,许多制造企业所采用的机台设备,都已历经风霜,拥有相当长的使用历程,当年根本没有想到日后会有工业4.0、工业物联网、智能工厂等一干需求,所以并未向设备原厂要求提供哪些类型的信息,如今能从控制器读取的数据多寡,取决于早年该设备原厂究竟给了哪些数据,这部份也只能尽人事、听天命,就算发现缺少了某些关键数据,碍于机台老旧,即使原厂可能也爱莫能助。

另一方面,多数企业拥有众多异质厂牌的机台设备,彼此操持的语言大不相同,如何有效将众多方言转译为统一的国语,同样煞费苦心,现今最快的解决方式,理应是透过IoT闸道器来执行各式通讯协定的转换,此外有些解决方案供应商不走IoT闸道器模式,而是以含有大数据分析机能的智能平台为基底,诉求当数据要被拿来分析时,才动态赋予数据栏位定义,因此无需理会原始机台设备究竟采用哪些通讯协定,不失为聪明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