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鏈、私鏈?產業如何做選擇?

朱宜振
2018-11-14
(圖片來源:Pixabay)
(圖片來源:Pixabay)

當開始談到公鏈或者私鏈時,筆者腦海中浮現的是十多年前,當雲端的觀念開始面市,大家對於雲端的觀念覺得很模糊,一直在思考這跟我們傳統的client-server架構到底有何不同?

那麼之於公鏈、私鏈,是不是這些科技業者又在創造新名詞來洗腦市場好賺錢呢?這還用想嗎?當然賺錢是必要的,只是新科技並非一無是處,而是用更新、更好、更有效的方法來解決過去不好解決的問題。人類科技的前進動力有一個很重要的現象,就是用更有效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若回頭看歷史,汽車取代馬車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二十世紀初期的汽車,其直接相比的單價成本肯定無法跟馬車比,但因為其解決問題的方式更有效、成本也更好(降低整體的城市成本),所以汽車在歷史的演進中取代了馬車。

現在的許多科技也一樣。用這樣的一個假設來推論:只要你的技術方案成本更低、效率更好,那麼就會形成一種必然性。我敢這樣大膽推測,自駕車也會形成這樣的必然性!

讓我們回到雲端,十多年前的雲端甫出現並且開始成為熱潮,市場也同時出現了一個聲音:私有雲。先不去比較技術,只先比較外在環境,試思考當時都是誰在提出私有雲這個說法呢?答案是傳統的伺服器硬體業者。

若公有雲的論述正確也廣為被大眾接受,那麼伺服器業者的利益必然受影響,因此提出了私有雲的說法,以資安為訴求。這種論述看似有理,卻忽略掉自己的MIS技術壓根底兒比不過亞馬遜AWS、微軟Azure、Google等業者,不過確實保障了某些業者和部分人的生計。

筆者回想起服務的某外商集團在台灣的子公司,當時的MIS就強調資安及私有基礎建設的重要性,結果一看公司所用的mail server是一套名不見經傳甚至沒人在維護的軟體,這樣的資安豈不可笑!

再回到公有鏈和私有鏈,筆者承認是公鏈的支持者(但不代表私鏈沒意義),會這樣的支持正因為是看到過去公有雲 vs. 私有雲的爭論(現今的私有雲觀念已進化為在公有雲的IaaS上所建立的私有雲),因此認為區塊鏈有意義的用途就是公鏈,尤其在產業和政府的使用上。

若區塊鏈必須要能夠在產業上使用,則必須要滿足幾個特點:

•可擴充性 Scalability

•穩定的交易成本 Stable TX Fee

•可靠度 Reliability

•全球性存取 Global Access

私有鏈會有空間,主要都著重在因為公有區塊鏈的效率不佳,因此強調可透過私鏈結構來解決(卻忽略掉這麼做為何不用既有架構,有成熟的機制搭配雲端來可以解決)。此外,因公有區塊鏈大多都跟其所附帶的加密貨幣連動,及共識機制(挖礦)之故導致交易手續費浮動,而因此難以被產業和政府使用。

全球存取可說是公有區塊鏈最大的價值,由於在區塊鏈上存放的並非是原始資料,而是可查驗的Hash,因此使用得當可讓各種需要作全球協作驗證的應用更有效率,而無需擔負過大的基礎建設成本。

可靠度則成了區塊鏈技術公司的價值,如同剛被IBM高價收購的RedHat,在當年也常面對為何Linux免費卻又得付費給RedHat的爭辯。事實上可靠度就是一個利用開放原始碼的技術公司的重要價值。

事實上,在導入區塊鏈應用時,討論到最後很容易陷入為何一定得用區塊鏈的坑,但搭配上述這幾個特點來做審視,你可能可找到到底你該用公鏈、私鏈抑或者是私鏈變形之聯盟鏈的答案。

至於能夠滿足上述條件的公鏈,認真找一定有至少滿足兩項條件以上的公鏈,筆者就不替特定技術打廣告了。

SSX南星創速器及物聯網區塊鏈新創BiiLabs共同創辦人與執行長,第一代網路人,所創辦的夢之大地BBS曾為台灣前十大BBS站多年(至今依然運作中),人生從網際網路到電子業的工業電腦,及特殊電信鐵道應用產業到物聯網,長期深入探討Deep Tech的應用及價值。2017年與夥伴投入成立BiiLabs利用分散式帳本應用解決萬物聯網的挑戰,提供符合新一代隱私保護的解決方案。
智慧應用 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