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5月底时国内各大财经媒体均报导了群创在中国大陆被重庆惠科控告专利侵权的诉讼中取得了胜利,群创成功无效了重庆惠科的五篇中国专利。虽然这一仗臺商获得了初步胜利,但一叶知秋,未来臺商在大陆遭遇类似的智财诉讼只会越来越多。因此笔者长期呼吁臺商(特别是电子业)要开始注意大陆智财诉讼的风险。
从上世纪八零年代起,臺湾电子业就不断遭遇美国智财诉讼的打击,当年不少臺湾明星级企业消极地选择放弃有可能侵权的产品或直接跟原厂谈license,这些企业很多现在都离开了市场。相对地,当年选择积极应对,成立专业智财部门设法破解美国专利壁垒的公司,例如宏碁与富士康等,在后来都成为行业中的领头羊,或许注重智财与企业发展真有某种正相关因素?
然而,过去臺湾企业几乎都把心思放在美国智财诉讼上,这可能一方面是美国企业确实掌握了底层技术,也可能是美国向来是臺湾电子业的最大市场。我认为未来美国依然会是臺商面对智财权问题的主战场,但不一样的是,这句话要加上「之一」。也就是美国将不会是唯一战场,中国大陆在智财权上的角色将会越来越重要。联发科早在2017年就选择在中国大陆对其竞争者博通提告,很明显是看清了这个趋势。
有趣的是,过去臺商在美国的智财权诉讼往往是作为被告,然而臺商在大陆的智财权诉讼却是担任原告居多,例如上面提的群创与联发科的案子。最近臺湾电子业在大陆所提的智财权诉讼中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提出,那就是不少案子都是涉及营业秘密的,案情事实大多都是臺商工程师跳槽到大陆竞争者后,臺商对该名工程师以及其竞争者企业提出侵害营业秘密(大陆叫商业秘密)的告诉。这也看得出来红色供应链确实一点一点在挖臺商的墙角!
臺湾在10年前成立了智能财产法院,一度曾期许借此成为亚太智财案件的审判中心,但10年下来智财法院所发挥的功能似乎不如预期。以上所提到臺商在美国或在大陆的大型智财权诉讼,这些年来很少在臺湾看到。臺商为何不在臺湾提告?或被告?或许就如汤马斯•佛里曼的名著「世界是平的」所述,智财权其实也在全球的范围竞争,臺湾在这方面恐怕也难逃被边缘化的命运吧?